《管子》入国第五十四全文翻译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

【译文】

入国才四十天,就五次督行九种惠民的政教。第一叫作老老。第二叫作慈幼,第三叫作恤弧,第四叫作养疾,第五叫作合独,第六叫作问病,第七叫作通穷,第八叫赈困,第九叫作接绝。

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

【译文】

所谓老老,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老”的官,规定年在七十以上的老人,一子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有官家所送的馈肉;八十以上的,二子免除征役,每月有馈肉;九十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的供应。这些人死了,君主供给棺停。还要劝勉他们的子弟:细做饮食,询问老人要求,了解老人的嗜好。这些就叫作“老老”。

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

【译文】

所谓慈幼,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幼”的官,凡士民有幼弱子女,无力供养成为拖累的,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征”,养四个全家免除“妇征”。养五个还配备保姆。官家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直到幼儿能生活自理为止。这就叫作“慈幼”。

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此之谓恤孤。

【译文】

所谓恤孤。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孤”的官,规定士民死后。子女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己生活的,就归同乡、熟人或故旧抚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子免除征役;代养两个,两子免除;三个,全家免除。“掌孤”的官要经常了解情况,一定要了解孤儿的饮食饥寒和身体瘦弱情况而进行救助。这就叫作“恤孤”。

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

【译文】

所谓养疾,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养疾”的官,聋、盲、喑、哑、瘸腿、半身不遂、两手相拱而不能伸开的人们,不能生活自理的,官家就养在“疾馆”而供给饮食。直到身死为止。这就叫作“养疾。”

所谓合独者,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谓合独。

【译文】

所谓合独,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要设有“掌媒”的官,丈夫没有妻室叫作鳏,妇人没有丈夫叫作寡,取鳏寡而加以配合。予田宅而使之安家,三年后给国家提供职役。这就叫作合独。

所谓问疾者,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

【译文】

所谓问病,就是在城市、国都要设有“掌病”的官,士民有病的,“掌病”以君主旨意慰问:九十岁以上的,每天一问;八十以上的,两天一问;七十以上,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病重者,向上报告,君主亲身慰问。“掌病”的官要巡行国内,以慰问病人为专职。这就叫作“问病”。

所谓通穷者,凡国、都皆有通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此之谓通穷。

【译文】

所谓通穷,就是在城市、国都要设有“通穷”的官,若有贫穷夫妇没有居处。贫穷宾客没有粮食,其所在乡里及时报告的,给予赏赐;不报告的,给予惩罚。这就叫作“通穷”。

返回查字典首页>>

(0)

相关推荐

  • “中国”两个字的由来

    今天来说说"中国"两个字的由来. 我们华夏的先民部落,为了耕作和防御建立起了城邑作为定居点.有些部落很能干,拥有好几个城邑,就把老大住的城邑叫做国.后来周武王灭商统一天下,天子所在 ...

  • 《管子》法禁第十四全文翻译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强而冶矣. [译文] 法制不容私议,人们就不敢相互营私:刑杀不容宽赦,人们就不敢忽视为善: ...

  •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全文翻译

    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戏作,造六 ...

  • 《管子》山国轨第七十四全文翻译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官国轨."管子对曰:"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 ...

  •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全文翻译

    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臣下忠而不解则爵禄至,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 ...

  • 《管子》弟子职第五十九全文翻译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

  • 《管子》地员第五十八全文翻译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 [译文] 管仲治理天下,规定地深七尺为一施. 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其木宜蚖.菕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 ...

  • 《管子》桓公问第五十六全文翻译

    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 ...

  • 《管子》七臣七主第五十二全文翻译

    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 [译文] 有的国君以平心静气的态度来评论七类君主的为君之道.归纳为"六过一是",以作 ...

  • 《管子》九变第四十四全文翻译

    凡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数以至焉.曰: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则州县乡党与宗族足怀乐也.不然,则上之教训.习俗,慈爱之于民也厚,无所往而得之.不然,则山林泽谷之利足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