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搭建多元思维模型,练就思考力和学习力
美团CEO王兴曾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的确,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说一件痛苦的事情。人类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时代,农民只需要凭借过往的耕种经历,或者学习他人的经验,就可以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农。而如今,我们处在一个讯息极度发达的乌卡时代,如果仅仅凭借自我的经验去做出决策,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你的内心也曾渴望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一定要仔细阅读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这是每个渴望拥有超强学习力的必读思考书。
成甲老师曾在“得到”APP开设说书专栏,被逻辑思维评论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2019年,他曾赴美参加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股东大会,并专访芒格先生,这本《好好学习》就是查理芒格先生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的深入研究和践行。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您讲解这本书。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①个人经验:这是大部分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根据过往的人生经历和道听途说做出决策。毫不费力且简单,但这种方式永远不会让我们的人生发生改变。无论你怎么努力,思维层级一直在原地打转。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某个行业里做了一辈子,却仍然停留在原地。他获得了娴熟的技巧,却而没有办法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②方法流程:有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开始总结出了一套流程和框架。当遇到类似的问题,他的大脑会去调用这种框架。掌握了这套流程的人,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老师,缺点是无法产生不同领域知识的串联,容易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
③学科思维:华为作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就是哲学的视角在管理公司。比如,他就是采用物理学中“熵”的概念,去减少公司的内耗,提升这个团队的创造力。
④哲学视角: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应用于管理公司,说的就是,领导者的责任是帮助团队打造共同的愿景,提供员工的发展环境,至于其他的事情,让员工各司其职。
那么,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呢?就是那些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法则。举个例子,成甲老师曾经在朋友圈发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一直会赢的事情?”当时有很多人的评论都认为,赢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没有人可以做到一直赢。对此,成甲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里,做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就一定会赢。通俗来说,就是你目前做的某件事情,有助于长期目标达成,经过时间的复利作用,就一定会获得成功。比如,我们熟知的“二八法则”、“黄金思维圈”、“还原论”等。
如何搭建思维模型
主要通过读书和工作两种方式来搭建多元思维模型。成甲老师说“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前提是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他在书中分享了三种高效读书法:
①查字典法: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读书从来都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读书应该有助于你提升工作技能,帮助你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获得某种心灵的滋养。查字典法就是从问题出发,然后通过书籍寻求答案。只要一本书能解决一个问题,阅读就产生了价值。
②关键词法:当你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往往可以书的封面了解到这本书的使命。比如,《好好学习》的封面关键词有“如何练就高超学习力”、“拓展思维模式的格局和边界”、”写给终生学习自我超越的你“。由此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使命是,通过学习多元思维模型,练就思考力和学习力。因此,你的阅读重点就是围绕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如何搭建多元思维模型、如何运用多元思维模型。
③知人论世和思维地图法:这种阅读方法更加适用于历史学和文学。当你开始阅读一本书时,需要提前了解作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被称为中国“半个圣人”曾国藩,他在阅读历史书籍时,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某个历史场景中,思考自己在同样的情景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怎么应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成交老师介绍解决复杂问题的三个关键思维:
①降维攻击
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个问题死死困住,是因为深陷其中。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层次,从个人经验提升到学科思维或者哲学视角。当你高于别人的竞争维度时,往往就能实现“降维打击”。
星巴克就是“降维打击”的典型例子。在星巴克出现以前,美国一杯咖啡的价格是50美分,星巴克的价格却高达3到4美元。如果只是从表面的价格来看,星巴克不具备任何优势,甚至没法和普通的咖啡馆竞争。可是当他把卖点从一杯提神咖啡到为顾客提供一个舒适高档的社交环境,甚至让他们享受一种小资的感觉时,顾客就非常乐意接受高于10倍的价格。
②变换尺度
我们生活中面对的难题,多半是复杂体系。如果只是从一个短期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比痛苦。但如果你能换一个尺度重新看待一个问题,就会发现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往往会找到不同的原因。如果你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就不会被现状所困住,往往能够“坏事变好事”。
书中有个关于民国大夫陈存仁“利用拉长时间尺度,赚得盆满钵满”的故事。读书时期,陈存仁在学者和理财家丁福保的门下打工。当时,丁福保出了一本研究古钱币的书籍《古钱大辞典》,原本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却连出版的成本都赚不回。这时,陈存仁给他出了一个营销方案,首先,大量搜集古币,然后按照朝代排序并做成一个精美的锦盒,最后再附上《古钱大辞典》,赠送给各国领事馆。最后,古钱和书籍都大卖,他们赚的盆满钵满。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跳出销售书籍的尺度,把视野拉长到中国历史的视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跳出固有思维的城墙,才能用宏观的趋势去解决具体问题。
③聚焦关键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有一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其实说的就是,多数的日常努力抵不上少数关键努力。这句话也完全符合雷军的人生经历,他曾经是中关村劳模,他在金山软件的时候,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但他却发现自己还是被阿里巴巴和腾讯远远地甩在后面。他不禁开始思考:我比马云创业早10年,比他更勤奋,为什么还落后了?在他四十不惑的时候,终于明白了“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小米后来成为了那只风口的猪。
通俗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思考最重要的那件事,判断的标准有两点:你是否真的热爱?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需要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这一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