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西迁史略(下)

7

抗战期间,浙大虽然西迁,但是鉴于东部高校西迁后,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以及上海的青年学生,有很多因为交通和经济的原因无法到内陆上学,浙大于1939年1月向教育部提请在浙东设先修班。同年4月,教育部回电,准许浙大在闽赣间设立分校,专招各系一年级新生并设置大学先修班,其他学校来浙大借读的学生也由浙大登记收读。

5月,竺校长派教务长郑晓沧教授、史地系陈训慈教授去浙江筹办分校,经考察,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的校址设在龙泉县的坊下村。6月12日,浙大在报刊上发布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筹备成立的消息。7月6日开始招生。浙东分校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实施导师制,学生以10~13人为一组,每组由一名导师指导。

1940年4月1日起,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改称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0年,龙泉分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分校学习满一年,由学校发给旅费送入遵义总校学习。1941年8月,龙泉分校增设二年级。1942年,增设师范学院初级部国文课、数学科。1941年起,因学生人数增加,在距坊下村一公里的石坑垅村扩建。1942年夏,浙东战局严峻,为了防止分校沦入敌手,分校决定暂迁福建北部的松溪大布。由于大布鼠疫盛行,两个月后,听闻日寇无意进犯龙泉,师生又返回龙泉。

1945年10月,浙大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州,11月在杭州复课。

湄潭文庙——浙江大学校部大门

遵义江公祠浙江大学图书馆大门

8

虽然浙大的西迁之路非常曲折,历经四次迁移,但在西迁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们的学业基本未受大的影响。据统计,浙大在不断迁移中,上课周数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数之上。每到一地,稍事安顿就上课,全校师生加班加点,弥补迁徙中损失的时间,缩短寒暑假也要补足课时。在建德期间,虽然仅两个月时间,但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未停滞,抓紧一切时间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在泰和期间,同学黎明即起,在朝阳之下,漫山遍野、朗诵默读,夜间,又在灯火下埋头苦读。当时教育部派人到全国各地巡视,认为浙大是所有西迁大学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坚持得最好的一所。教育部为了鼓励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学习,于1940年2月公布了全国高校学生学业竞试办法,浙大学生在历届竞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公费留学生选拔中,浙大也常常名列前茅。据统计,西迁时期,在浙大任教的教师或就读于浙大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师生人数达50余人,培养出李政道、程开甲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杰出人才。

在西迁过程中,浙大不仅坚持高质量的办学,学校规模也有所扩大。1938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浙大增设师范学院,设教育、国文、史地、英语、数学、理化6学系。1939年夏,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农学院农艺系的农业化学组扩大为农业化学系;文学院增设中国文学系。1941年8月,设工科研究所化工学部。1942年7月,成立研究院。1942年8月,增设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农科研究所经济学部。1944年8月,工学院设航空系。1945年8月,增设法学院,设法律系。1946年8月,增设医学院。截至1946年秋返杭时,浙大共有7个学院、26个学系,1个研究院,4个研究所,5个学部,1个研究室,1所分校(龙泉分校设8个系),2个先修班及1所附属中学。另有工场11所,农场有300余亩。教师、学生人数也有增加。1936年,浙大有教授、副教授70余人,学生512人,1937年10月,有学生633人,随校西迁的学生有460人,返杭时,有教授、副教授201人,在校学生2171人。浙大在遵义期间历年毕业生共有1857人。

西迁期间,学校的科研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遵义办学期间,学校的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苏步青的微分几何、陈建功的三角函数、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束星北的相对论、卢鹤绂与王谟显的量子力学、周厚复的原子理论研究、何增禄的光学、朱福炘的应力研究、贝时璋的细胞重建研究、罗宗洛的植物生理研究、谈家桢的遗传学研究、张肇骞的植物分类学、王葆仁的氨基苯磺胺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张其楷的有机药物合成研究、王国松的电工数学、李寿恒的中国煤研究、钱令希的悬索桥理论和余能定理的应用、钱钟韩的工业自动化研究、竺可桢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播州杨保考》、丰子恺的中国画论等等,其中不少是科学前沿的重大成果。此外还有大批与遵义、湄潭有关的研究成果,如张其昀主编的《遵义新志》、刘之远的《遵义锰矿》、任美鄂与施雅风的《遵义地形》以及农学院的各种研究。

学校克服纸张、印刷设备缺乏的困难,尽力保证各种学术刊物的出版,包括定期出版的《国立浙江大学季刊》《科学报告》等,不定期出版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发表了浙大师生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科学论著。

英国科学史学家、剑桥大学生物学家李约瑟博士1944年先后两次参观浙大,在一次谈话中,他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1944年10月来湄潭时,他被浙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诸多的论文所吸引,并将第四届中国物理学会贵州区年会上宣读的5篇论文带到伦敦,发表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其中包括束星北的《加速系统的相对论转换公式》、王淦昌的《中子的放射性》等。回到英国后,他在《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中写道:浙江大学位于重庆与贵阳之间的遵义,是中国四个最好的大学之一。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新建校舍

9

在浙大西迁之前讨论将来迁往何处时,竺校长和教授们就认为要将大学的内迁与内陆的开发得到结合。在西迁的道路上,每停留一地办学,浙大都会尽力促进当地的发展。

当发现地方教育落后、师资条件差的问题后,浙大师生尽力去提高当地的师资水平。在泰和期间,浙大创设澄江学校,推选四位教授组成校董会,由热心教学的大学生兼任教师,改变了原来农村小学师资程度低下、设备缺乏等状况,使得农村儿童和搬迁中的浙大教职工子弟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这所学校后来改称县立上田村小学,后被省立实验小学接管。在宜山,学生们热心对村民进行普及教育,为当地的胡文虎小学培训师资。在湄潭,将湄潭中学与浙大实验学校(附中)合并,依靠浙大师资办好地方教育。

浙大师生也非常关怀地方民生,尽力改善当地的生活状况。在泰和期间,浙大协助地方修筑防洪大堤。泰和为赣江主流所经,两岸大多为平原,当地人民虽屡遭水害,但无力防治。了解这一情况后,浙大、江西省水利局及泰和县政府三方商议,决定修筑防洪堤,由地方出钱,浙大负责全部技术工作。浙大土木系的工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测量水位和堤基,历时二个月,修筑了一条长7.5公里的防洪堤。此后,上田村一带未再遭水灾。江边还设有一码头,取名“浙大码头”,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浙大师生还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1938年,因为战火,江西聚集了不少难民,为了解决难民的居住和生计问题,浙大和江西省政府商议合办垦殖场。浙大土木系工读学生勘定、测绘,农学院负责主持筹划,两位浙大毕业生具体指导,在沙村附近高垄一带建立了沙村示范垦殖场,安置了140名战区难民,垦荒耕种,集体经营,既使难民的生活有了着落,也推进了农垦事业的发展。

在广西,浙大农学院的师生在容县调查柑橘的生长情况,为当地的柑橘品种改良起到了促进作用。

浙大迁到湄潭后,与中央实验茶场联合创办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在湄潭办学六年,为湄潭及周边各县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质的实用人才。浙大还与中央实验茶场合作,对湄潭茶叶土壤农化及茶叶生化的分析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完成《湄潭茶树土壤值化学研究》《湄潭茶病害之研究》等10多个科研课题,按照龙井茶制作工艺研制出“湄江龙井”等品种,提升了湄潭茶的品质。农学院教师吴耕民在湄潭试种甘薯、西瓜、洋葱等蔬菜瓜果,并推广种植胡桃等。杨新美在贵州研究、推广银耳人工栽培。这些都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0

浙大师生在迁徙和学习、工作中,时刻不忘抗战。西迁途中,一些学生毅然离开校园,去往抗战前线。浙大学子刘奎斗两次投笔从戎,随军远征印度、缅甸,荣立功勋。

全校师生时刻不忘宣传抗战,《浙大日报》的发行就是为了在交通不便的后方传播前线的消息。学生们自发组织了黑白文艺社、拓荒社、塔外画社、铁犁剧团等社团宣传抗日。西迁路上,浙大的师生不忘救亡宣传,通过各种义演活动宣传抗日,募集捐款。在泰和期间,浙大教授组织前线慰劳队,赴汉口并转到前线慰劳将士,节约自己的膳食费作为捐款。在迁往宜山的路上,有20多名学生,为了能在沿途采访和宣传抗日,自动组织了步行团,以鲁迅的名著《呐喊》命名,称为“呐喊步行团”。在宜山,学生们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宾阳、武鸣至南丹前线,设站救护伤员。

全校师生屡次发起募捐活动,为抗战募集资金。1937年9月1日,国民政府在全国发行“救国公债”,浙大师生积极应募国债,发起献金银运动,共收集金戒指15只,金器6件,银戒指13只,银器146件,纹银33两,银币116元,以及其他金银小件。全校师生还在竺校长夫人张侠魂女士的带动下,发起为前方将士募集棉衣、食品的运动。在泰和期间,学生自治会发起给前方将士捐献棉背心的活动和募捐活动,都得到竺校长及夫人的大力支持,在募捐活动中,竺校长夫妇率先捐献了他们的结婚戒指。在宜山,师生们数次举行义卖活动,把义卖所得,捐献抗日。

浙江大学从军同学入伍周年纪念留影

11

在西迁途中,浙大还协助浙江省图书馆转移文澜阁《四库全书》,为文澜阁《四库全书》能够安全度过抗战、守护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库全书》成书时共抄录七部,其中三部在十九世纪毁于战火,有两部在抗战后落入敌手,剩余两部,故宫文渊阁的一部已迁往四川,原杭州文澜阁的一部,在淞沪抗战前由浙江图书馆运到富阳乡下存放。随着日寇入侵的深入,存放在富阳已经不再安全,省图书馆想把它运至建德,但经费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安排。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向竺校长求助,竺校长派校车于1937年12月3日将《四库全书》运到建德。浙大迁到吉安后,竺校长在给教育部汇报时,提出为了安全起见,应该将《四库全书》运往内陆。1938年1月13日,教育部回电要求浙大协助浙江省政府将《四库全书》运往贵阳。浙大派人协助浙江省图书馆将《四库全书》运往贵阳后,先存在西郊的张家祠堂,又藏在北郊的地母洞。《四库全书》运往贵阳后,竺校长多次到存书现场查看,关心存放问题。后又因地母洞潮湿,不利存放,他多方反映协调,于1944年12月10日将《四库全书》运到重庆青木关存放。

12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返杭。1945年10月,龙泉分校的师生启程返杭。1946年5月,遵义的浙大师回杭。浙大将在湄潭等地新建设的校舍及湄潭附中的校舍、农场等,报教育部备案后,送交当地有关单位使用。

西迁前,浙大的招生范围限于东南地区,以苏、浙、皖、赣为主,西迁后,招生范围扩大到苏、浙、皖、赣、闽、湘、粤、桂、黔、蜀诸省,还招收全国各地的流亡学生(包括东北地区)。在西迁办学的过程中,浙大不仅坚持了高质量的办学,促进了地方开发,还将学校扩大为一所全国性的高校。尤其是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以后浙大跻身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

浙大和湄潭都铭记着这段办学历程。为了纪念浙大西迁办学的历史,浙大返杭后以西迁办学的地名命名新建、修复的大楼及宿舍楼,湄潭也以浙大西迁的历史命名多条道路。1990年7月20日,浙大西迁陈列馆在湄潭落成。浙大与贵州湄窖酒业合作出品了东方剑桥(浓香)与启真(浓香、酱香)两款白酒,以浙大在湄潭办学的历史赋予美酒更多的文化内涵。Ω

(0)

相关推荐

  • 遵义湄潭,贵州茶产业第一县,被浙江大学的师生称为小江南

    湄潭,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48万,位于遵义东部.湄潭的得名来自于湄江,湄江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绥阳县小关山阳村黄羊台,纵贯湄潭县,在角口汇入湘江河.湄江河在湄潭造就了湄江大坝,使得湄潭成 ...

  • 李大奎:校地情——浙大西迁湄潭散记|纪实

    王辉明:口罩|随笔 文/李大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浙大西迁,是民国时期一所重要的国立大学为了不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而始终秉承高校办学理念的一次伟大的壮举,谱写了竺可桢校长在战乱岁月带领浙大师 ...

  •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上)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 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据统计,抗战之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91所分布在 ...

  • 走进贵州湄潭浙江大学西迁旧址参观学习

    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5月17日,浙江省家用电器流通协会前往位于贵州湄潭浙江大学西迁旧址参观学习. 浙江家电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湄潭文庙--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陈列馆参观学习,陈列展览包括& ...

  •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浙大东路浙大西迁文化广场后面湄潭文庙内,总占地和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本馆是全国唯一以抗日战争时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为主题 ...

  • 我校举行浙江大学西迁文化研究“黔北时期(1940—1946)” 展出仪式

    12月2日上午,由我校发展规划处.历史与社会学院联合举办的浙江大学西迁文化研究"黔北时期(1940-1946)"展开展仪式在雪涯美术馆举行.校党委书记韩卉.副校长汪羿.校长助理夏卫 ...

  • 路甬祥原副委员长赴遵湄瞻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

    9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在出席贵阳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期间,在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邹晓东.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的陪同下到遵义.湄潭瞻仰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 ...

  •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及其启示

    摘要:抗日战争中,浙江大学迁往贵州的遵义.湄潭和永兴等地坚持办学.从1940年到1946年近7年的办学中,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克服了物资匮乏.政治环境险恶等重重困难,在西部相对落后的遵湄地区扎根 ...

  • 你知道吗?浙江大学西迁时曾在这些地方办过学!|浙大|湄潭|遵义|迁校|浙江大学

    一迁浙江西天目.建德 1937年9月21日,浙大一年级新生开始迁至西天目禅源寺,27日上课.虽然条件因陋就简,又地处深山,远离城市,但师生朝夕相处,不仅授课答疑都极便利,而且对道德品行的陶冶更为有利. ...

  • 艰苦的历程 辉煌的岁月——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记

    1937年 七七事变 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举校西迁,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办学历程.这段办学历史,1986年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 ...

  • 何述强 |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

    浙江大学宜山本部旧址大门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 在宜州,人们常常津津乐道"浙江大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所远在西湖边的大学与桂西北宜州有什么关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