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画”的“照片”,比相机拍的还真实!艺术家要失业了?

一幅绘画作品,远看是河流、拱桥、水边的树木与路灯下的行人,近看画面是由一个个细胞和“小眼睛”组成。这是一个由自然、人和机器共同创造的作品,由艺术家丹尼尔·安布罗西(Daniel Ambrosi)融合了计算摄影和人工智能技术创作而成。他给这个空间命名为“Dreamspaces”——梦空间。

5月20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承办,为期两天的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开幕,众多跨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和艺术家同台交流,探索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的前沿话题:什么是机器创造的美学?人工智能会否挑战人类创造力?未来的艺术家将来自计算机算法?


由算法创作的艺术品是怎样的?

丹尼尔·安布罗西被公认为新兴人工智能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在进入康奈尔大学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并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和3D图形学硕士学位以后,安布罗西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半月湾的硅谷附近,近40年来一直在探索新颖的视觉呈现方法。

丹尼尔·安布罗西《梦空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会创造出怎样的作品?此时人们或许还难以想象。“正如在相机发明以前,摄影这件事对于只熟悉绘画的人们来说,也是无法想象的。”数字艺术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周捷说,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改变着他的工作方式。

“过去艺术家做一个雕塑,从画一幅草图开始,画完图,创作就已经完成了,没有延展性。”张周捷说,数字艺术家会利用计算机来创作造型,让数字状态的雕塑实现了造型可变。“而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雕塑,在形成以后将不再受创作者控制,它可以自己适配,可以跟观赏者共鸣,它的在地性很强,会超出人的想象。”

普里马维拉·德·菲力皮《植物园》(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为数字艺术家,张周捷擅长用算法程序来进行艺术创作。“如今数字艺术很火,做的人多了,便成为一个群体。但在数字艺术的群体里面,有一群人,他们在用更加智能的算法来创作。”人工智能艺术的门槛更高,是艺术家与科学家、算法专家合作的结果。

“人工智能是一个黑盒子,从输入到输出结果,中间没有必然逻辑性,它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张周捷说,这个“黑盒子”,是之前数字艺术所不曾涉猎的,是一个全新的天地。

为了探索这片新的天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正式成立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rt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Tongji University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致力于艺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学科应用研究。未来,更多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将在这个实验室里产生。


人工智能会取代艺术家吗?

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有一个特殊的简称——AAI。作为一个探索平台,实验室汇聚了艺术家、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等,他们共同研究智能算法在创意和艺术领域的应用,并最终实现产、学、研、创的转变。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于2009年,它的前身是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成立学院时,我们刻意把艺术和设计分开。”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娄永琪说,艺术是一种需求,人类的精神需要通过艺术来启蒙,而设计是一种潜力,它用来改造社会,具有改变的力量。“12年前,我们把设计和艺术分开,是为了更多地把设计和创新连在一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

娄永琪指出,如果用一个十字坐标系将整个设计领域进行分割,可以分出四个象限,其中X轴为从个体到社会,Y轴为从专业创造到日常生活。“当前的设计已经从个体和专业创造,拓展到面向社会整体的日常生活创造。而艺术,已经很难给设计带来更多创造力。”引入人工智能,为设计提供了一个新场景,让设计得到再次“启蒙”和“唤醒”。这也是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的初衷——为了更好地改变世界。

创立AAI实验室分三步走。第一阶段是确定概念。“目前大众对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很模糊,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明确边界,让大众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艺术。”同济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和算法专家,也有美术和设计背景的艺术家,具有产业孵化的土壤,未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把人工智能艺术发展为一个将创意、艺术、技术与产业高度整合的领域。

第二阶段是连接。人工智能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而实验室平台可以突破技术障碍,让更多艺术家走进智能创作行列,用更加智能的程序来创造作品。第三阶段则是产出和孵化。这个阶段将有更多人工智能艺术家参与,产出更多作品,探索更多的表现形式。为此,实验室将每年举办一次论坛,并在今年9月份举办一个大型展览,让更多人工智能艺术家来中国,创作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作品。


人工智能技术,最终也会成为另一个“美图秀秀”?

用人工智能做出来的艺术品,还算是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吗?这或许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张周捷举了个例子。用单反相机拍出来的高清作品可以放在艺术馆中展览,而用傻瓜相机拍出来的作品,或许画质不佳,但如果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能给人以启发,同样可以放在艺术馆中展出。

“艺术不仅是关乎技术,更关乎人的创造力和情感投入。”他预料,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会比现在更普及,门槛不断降低,最终变成一个和Photoshop或者“美图秀秀”相类似的软件,让每个人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而且这种艺术形式会非常生动。

实验室发起人,娄永琪(左)和张周捷(右)。

“艺术是在传播一种信息。过去人们用绘画来传播信息,现在用影像,相比起前者,视频传播的信息量远远高于一幅静态的画。”张周捷说,“相信未来的VR(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作品,在一秒钟给人传播信息的速率和信息量更大,艺术冲击力会更强。”

“人工智能艺术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从事基础研究非常艰辛。这需要一份决心,同济在做的就是仰望星空。”

栏目主编:周楠 文字编辑:黄尖尖

图片摄影:黄尖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