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杂谈23:孙氏形意拳两仪式和三体式的区别是什么?

两仪式和三体式没有形式的区别,区别在于动静。

两仪为阴阳,人有四肢,伸展为阳,缩回为阴。太极式是一个两手合抱,坐胯蹲身的动作,形式有点像猴子看海,内在之意如同灵猫捕鼠。从太极式开始,两手缓缓拉开,右足不动,左足往前,这样一个过程,称之为两仪式。

正常的太极双鱼图,一般表示阴的一半在上,表示阳的一半在下。阴重阳轻,阴下走,阳上升,如此才是阴阳相合相交。如果阴在下,阳在上,阴下沉,阳上升,结果是阴阳相离,这就会出问题。也就是说,太极双鱼图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在变动,阴阳就是两仪,所以两仪没有静态的桩,而是从太极到三体式之间的变化过程。

孙禄堂的书分别写了“两仪学”和“三体学”,有人说二者是一样的,是不是文字上有错乱。文字没有问题,是正确的。两仪和三体,分别不在形式,而在动静。

两仪学也是一个看着简单,操作起来颇为麻烦的动作。

站太极式,为了适应初学,可以降低难度,不分虚实,两脚平均受力。但要做两仪的话,左脚需要往前迈,这就必须要分出虚实。这就要求单重的太极式桩功必须过关。因此,在上一讲中,我曾明确说过:太极式站不了20分钟,是没有资格练三体式的。

因此,如果两仪式吃力的话,建议继续练习太极式。孙氏形意动作都很简单,但非常吃功夫。学起来很容易,练起来难。练习孙氏形意有个诀窍,按部就班,凡是一个动作不会,不要急着往下学,而应该往回找。只要太极式的功夫到家,两仪式不过是伸手伸脚,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练习两仪式,由于是单重,不可左斜也不可右歪,要求跟太极式一样。这一式最容易出问题的,是迈脚的时候,整个身体躯干跟着一起往前跑。这不行,这一式的关键还是顶头坐胯,迈脚的时候,胯要坐住,只是迈脚,头顶劲,身体躯干是没有动的。

为了避免迈步的时候身子跟着跑,你可以找面墙,靠着墙站太极式,让后肩、胯、脚跟都跟墙接触,然后保持接触,再出脚。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但却很有效;自然,最好的还是有个老师看着。武术,本来就是言传身教的学问。

至于手,缓缓拉开即可。也不需特别慢,关键是出手和出脚要同时,脚迈出去,两手刚好拉开到位,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手与脚合。此外,无论是太极式的合抱两手,还是两仪式的缓缓拉开,两手都要保持垂肘的状态,也即胳膊肘不要外拐。垂肘就是裹肘。

整个过程,头的顶劲要保持,胯要坐住,脚底(后脚)要有蹬劲,蹬劲一开始找不到,没关系,久练就能找到。

这其实挺有趣的,太极式不就是一个蹲身坐胯嘛,试问谁不会坐,谁不会“蹲身”(实际没有蹲)?两仪式就是一个两手拉开迈前腿的动作,试问又有谁不会两手拉开并迈步?都是极其简单的动作,只不过,孙氏形意用了一套规矩来进一步规范这些日常人人都会的动作,使其成为拳术动作。这正是孙禄堂先生的高明之处,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练拳就是既要饮食还要知其味,这也正是中庸的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