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吴康权:【我的老师王万福】(散文)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每次路过华清中学门口,都要驻足在大门口停留一会,总要向里望一望,现在虽然校舍大变了,变得高楼林立,繁华似锦,但最后一排西侧,高七二、五班的教室似乎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七十年代的校门口是一条长长的土坡路,校舍都是在高高的台阶两侧搭建的老式鞍间房,但它确是赫赫有名的陕西省重点中学,六十年代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骊山脚下一面红旗》,当时有99人入北大清华,轰动一时。
1970年我从城关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华清中学读高中,这是一个农村孩子背馍上学的时代,学校的水源是从山上流下来储存在露天四方无盖的水泥池子里,水池子里很脏,沉淀物很多,但不能清理,清理当天就不会有水喝了,沉清需要几天时间,只有学校放假,才能清理一次。烧开的水绿沫很厚,农村学生开饭时就用此烧开的水泡馍,一般用学校配备的一种桶型勺往自己搪瓷缸子或搪瓷碗舀水,舀前勺子要在开水锅里水面旋几下,旋走绿沫子后再舀,但老师是发水票限量用水的。学生宿舍房里是用木板搭建的两层学生通铺,十个床板一般挤十二或十三人,一个学生翻身都会影响两边很多人。在这里读书两年,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我永远难以忘记的不是生活的艰苦,而是和我们相处最和谐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王万福。
王老师兰州大学数学系毕业,中等个子,当时已两鬓白发,厚厚的嘴唇,平时言语不多,但和蔼可敬,从来没有看见他对学生发火,也从来不大声训斥学生,非常温良恭俭让,批评学生时就是一句话,轻轻慢慢地对你说:“你认为你做的对不对。”然后看着你,等待你自觉醒悟,没有多一句启发你的话,或不停地劝导你,而是一直看着你,等待你自醒,这个过程他会摇着头,对你迟迟不回答表示不可理解,或无奈或不满,当你说自己错了,王老师还是一句话,“知道错了就应该知道怎么改,你走吧!”谈话就这样简单简短地结束了,一般人会认为王老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的教导批评学生,那你真的错了,王老师七十年代就培养自己的学生自警、自醒的处事之道,这让高七二五班几十名学生进入社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自警、自醒的行为操守,规范了自己遵法守纪的行为,目前,原高七二五班同学的年龄基本到了奔七的年龄,没有一名学生在农村或在城市有违纪违法的不良记录,这和王老师生活俭朴,性格温和,教学严谨、以身示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王老师的为人师表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又影响了又一代人 ,这就是王老师的授业布道精神在慢慢的岁月里不经意的做到了水滴石穿。
回忆几年的高中相处的生活,王老师对数学教学非常严谨,我们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了很高一摞备课本,每一个单元都有详细的备课记录,重点概念都用红笔勾画起来,每一节课前都作了精心备课准备,虽然他对课程很熟悉,讲课时从不去翻动备课的教案,但备课从不耽误,从不应付,这体现了王老师的严谨的教学态度,对教育事业的负责,对学生培育知识的责任担当,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职业操守。上新课时那些数学公式都有详尽的推演过程,几何那些定律都用图示进行演绎,因式分解那些定律公式一步一步进行详细的分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要善于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规则,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当时就是把数学的奥秘通过推演,告诉了我们来龙去脉,告诉了我们严谨的数学概念和法则,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在题海战术里呛水搏击。他说过有一百个老师就会出一百道题,但是你掌握了概念定律后,一千个老师出的题你都会迎刃而解,应对自如。
讲到我们的班主任,记忆就会把我们呼唤到那个时代,1970年高中开学的日子,一直到1972年高中毕业,那两年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日子,回想起来岁月就像一条清清的河流,从我们心中流过,又伴着我们流向远方。
高七二年级的教室是华清中学最后一排,标志着是最高一届学生,昭示着从这里毕业就要走出校门。教室都是坐南朝北,教室里学生都是坐东朝西,这就是关中鞍间房的特点 ,黑板都在教室里的西墙上,王老师的办公室是夹在高七二五班和六班教室门之 间,一隔两个教师办公室,王老师分配在了办公室门朝南比较偏僻的一侧,出门就是土崖 ,上面就是农民的庄稼地,上课时绕一圈才能进教室,因为教室的门开在西头门朝北。
高中时上课前要唱歌,这是教学的一般规矩,便于大家思想集中上课,歌声也是在召唤老师要开始上课,每一首歌快结束时,教师就会在教室门口端着教具教案粉笔在门口等候,歌声一结束教师就会走进教室,一声起立,齐声喊老师好,老师放下教案,还礼说同学们好,然后大家坐下,这是我第一次第一眼正面看到的高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王万福,那时王老师留着一边倒的青年头型,面色红润,两腮浓浓的胡须刮得干净,漏出青色的一片痕迹,浅蓝色的衣服已经退色,蓝色小花布做的套袖,上课时的精神依然是激情闪烁。
王老师开场白很简约,我姓王,叫王万福,是你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现在开始上课,多么低调的两句话,下课后别班的同学说他们的老师讲自己整整讲了一节课。
我记得很清楚,高中第一节数学课,王老师讲的是有理数。他简要地复习正负数概念,用深黄色的三角板在黑板上划了十字线,上有箭头,右有箭头,如何标注正负数,后来讲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讲了了两边和夹角用余弦定理求对应边的距离,学习计算尺的应用,后讲抛物线、怎样求探照灯焦点距离,学习双曲线,电厂双曲线蒸馏塔体设计原理、后学习几何,平面、立体,矢量,又学习因式分解等等!王老师的思路很清晰,这些记忆回想起来在脑海里印记很深很深,这在我回农村的几年计算圆锥粮食堆的重量,平整土地找空间平面等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上了大学,那些基础知识对我学习线性代数,微积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到大学高等数学课,我就想起王老师,那时打下的坚实基础。记得最清楚的是王老师讲梯形,他第一句话就讲有人说 上边短下面长就是梯形,对不对?这在我小时的记忆里就是自家靠在墙上的木梯子,上面窄 ,下面宽,王老师讲到了梯子,他说梯子 倒了也是梯形,颠倒放着还是梯形,那么正确的定义是: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科学的定义会让你忽然开朗。后来在学习几何中王老师又引申到一组对边平行的线被一条线段所截,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一个小小的定律王老师会在黑板上一步一步书写满整个黑板,让你清晰的了解这个定律形成的源头,等同学们自觉发出一声噢的声音后,他才会放过。每书写满满一黑板,王老师又从左侧擦掉半黑板,右侧照顾到纪录慢的同学,当我们看见粉末飞扬,落在老师的眉间,胸前,他双手拍打扬起的粉尘,同学都看在眼里,后来许多同学自觉轮流上台替老师擦黑板,分担粉尘对老师的影响,每到自习课,王老师从没有离开教室,耐心为同学解难题,只要你问,他会耐心细致的解答你,这些场面我至今难忘。
过去不理解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能记忆如此深刻,因为知道了源头,理解了才能记得更深,这就是王老师教学初衷,不能不佩服王老师,不管其他数学老师怎样评价王老师,我们是亲身聆听者,我们的敬佩盖过那些外界想象的评论。
高七二五班学生的自觉性和老师纯朴对同学心灵的影响力是其他班级无法比拟的,我们选出了班长毛民浪,体育干事,学科代表等很多学生干部,都能自觉地负起责任,王老师把学生管理放手交给班长管理,每次活动的要求和活动结束的总结都有班长毛民浪负责,毛班长每次提要求层次分明,总结讲评非常到位,口才练就成一流,那时我们还不敢在同学面前讲话时,毛班长已经滔滔不绝,非常有条理性。这对学生干部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每次王老师站在一边从不点评,他纯朴温和善良的人格魅力足以征服全班同学的心。
教室外墙的东侧黑板,毛欢迎和我负责更换,毛欢迎的大字的确是一流的,每次更换完黑板,王老师都要来看一看,他对班里开展的活动和好人好事非常关心,总会站在黑板前浏览,他一般不会用出声的话语表扬你,只是一个轻微的点头和一个眼神,我们会深深地领悟到。
我还清楚的记得毕业时老师最后一次讲话,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的:“你们走向社会,就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在哪里起作用;我们都是一块砖,党需要我们就往哪里搬”。这两句话至今难以忘怀,它包含了很深的哲理和人的行为规范,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听党的话。这两句嘱托高度概括了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饱含着对全班同学的殷切希望和关爱,正是这两句话深深地影响着高七二五班的全体同学一生的行为操守。当我们毕业二十年一起回临潼和老师相聚的时候,从内心更加倍感老师的教育培养之恩,许多回忆涌向心头,难以用语言表达。最不能让我忘怀的是我们相聚后老师退休了,还骑车来西安北郊红旗厂来看我,篮子里装满玉米棒和红薯,通过警卫指点,推门进到我办公室,那一瞬间,让我不敢相信,一阵惊喜,热泪盈眶,这是最高的礼遇,真是激动万分。
毕业后,我们有的回到了农村,有的回到了城市后又上山下乡到了农村,由于交通和通讯的落后,逐渐失去联系。我回农村后数学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得到了群众的称赞,第一年就当了生产队会计、指导员、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有幸的是我在行者中学管理学校时,正巧班主任王万福来此教学,在一起让我十分高兴。王老师的朴素和低调对我影响很大,他一心一意教书,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讲究学校环境好与坏,不计较城市还是农村,他从华清中学,调到华清小学,又从城镇调到乡村,绝对服从组织分配,他以身作则践行了他对我们嘱托的那句话,我们是一块砖,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七十年代他就恪守政治规矩,从没有牢骚和怨言,这在我在心里非常佩服,这种师德多么高贵,一般老师真比不上。
王老师住在行者中学西排的教师办公室最北头,这是土坯房子,条件非常简陋,这排办公室前面是梧桐树林,平时课后教师就在梧桐树林下喝茶乘凉或政治学习,我的任务是给初三带政治课,并组织老师学习毛选,通读四卷。每天下午王老师没有在 梧桐树下乘凉喝茶聊天,天天放学后,学校没有安排他就骑自行车回家,周四政治学习,他学习完再晚都要骑车回家,第二天早上来得很早,在自己办公室门前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活动炉子,自己熬稀饭,炒菜,不在灶上吃饭,节约十五元钱,有时买学校灶上馒头,带回家,全家一起享用,这种对家的爱,对家的责任,对孩子的陪伴,很值得我们学习,这种家风是对国风的有力支撑,对家的这种爱在教学中对学生体现的淋漓尽致,难得可贵!
所有同学都能恪守老师当年的嘱托,像螺丝钉一样,能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像砖一样,服从党的安排。这两句话一直在约束高七二五班的同学在人生路上的行为,走的端,行的正,在单位和乡村都有很好的口碑。这是全体高七二五班同学对老师最好的回报。老师的教诲在我们心里烙下深深印记,他不但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同样带头践行,这种高尚的师德,让我终生难忘。
总想再次与老师相聚,没想到去年老师静静的走了,但老师的音容笑貌、和蔼可敬、纯朴善良,作风严谨、为人师表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规范我们的行为操守,愿老师一路走好。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往期链接
副主编:长青山人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