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脉《仙学真诠》
丹元
太极阴阳体用之说
张紫阳曰:还丹之道,至简至易,如此○而已矣。
俞玉吾曰:○者何,易之太极是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造化之妙,道之自然者也。
张三峰曰:太极者,虚无自然之道也。两仪者,一阴一阳也。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精气也。太极者,丹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夫太极即无极,又谓之太易,即是父母未生身以前面目也。太乙含真气,则二气未判之称,太初之境界矣。
颐真子云:形不能生形,生形者非形也,气也。气不能生气,生气者非气也,道也。又云:形之万殊,化而不留,唯气之一者不变。夫气之不变者,殆有所以不变者存。
仙道虽不外于阴阳五行,然阴阳五行非太极则不能自运,太极者阴阳五行之纲维也。苟欲运吾身之阴阳五行,切忌在阴阳五行上著,只须去太极上用心,做父母未生以前功夫,则阴阳五行不求运而自运,此提纲挈领之元旨也。若逐逐焉,以运阴阳五行为事,则阴阳五行非人之智术所可运,作用一差,变怪百出,阴阳五行卒不可运,而死不旋踵矣。
大丹取法造化之说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大丹固是取法造化,然非一一比拟而为之也。古之人,心与天契,动与道俱,则其一身之气运,自然与天相合。若以市井尘俗之心,拘拘焉,欲比拟造化之迹,而求成大丹则末矣。
丹基
炉鼎之说
或问何谓鼎炉?李清菴曰:身心为鼎炉。丹书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乾心也,坤身也。今人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炉鼎者,此身是也,修练必有此身,然后神气有所依附而不散,功夫有所凭藉而可施,所谓借假修真是也。天下之器,能盛贮品物而烹炼之,使其变化于中者唯炉鼎为然,故关尹子谓之釜,后乃变为炉鼎,以此喻身可谓巧矣,《参同》所载,如内炉外炉之类,异名尚多,要其义意,亦不越此。俞玉吾曰:丹法以太虚为炉鼎,太虚之中自有天然妙用,夫太虚则无我无人无内无外,何炉鼎之足言,玉吾盖借其近似以立论,非本意也。
一点落黄庭之说
《中和集》曰: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
或问一点落黄庭,毕竟落在何处?葆真子曰:吾闻之寥阳老师云:修行人只去交媾神炁,不要问他下落,为他自有下落处也。此言极妙,医书云:水谷入胃,胃乃受之,游泆精气上输五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当其输时,自然上下,五脏膀胱,亦自然受其委输,不须人为之安顿也,身中真炁,一升一降,升至于天,降至于泉,从本源生,还归本源,亦自有个栖泊处,何须人想见其所预为之地,以安顿之哉。
丹材
元气为生身之说
《参同契》曰:人所禀躯,体本一炁,元精流布,因气托初,人之生也,固以父精母血,凝媾成形,然其所以生者,实天地元和之炁也。使无此炁,虽有精血,不能成物,可见元和真炁是有形之根柢,生身之处也,人未生时,受此元气,便能从无中生有,长育此身,然则今日即此元炁而烹炼之,岂不能长生久视,脱胎神化。
元精之说
抱一子曰:太乙火符,修炼金丹,只炼二物,二物者,精与魄也。
寥阳老师在冲虚观普说曰:总来大众,且道修炼,为何要以黄芽为根,大众人身中元气,日日发生,只为不知保养,故被二邪侵削,何为二邪,风寒暑湿是气之邪;喜怒哀乐是情之邪,此二邪为元气之贼,日夜攻伐,所以元气薄竭,遂至死亡,古仙知道保命,在留得元气住,只没奈他容易走作何,唯是元精方能留得他住,所以立修炼之法,教人升元精保元气,合做一处,至坚至固,不耗不散,禁得二邪攻伐,然后能长生久视而不死矣。此修丹所以用元精之旨也。
张紫阳曰:精实于肾,而炁融之,随炁上升为真铅者,此也。此元精之用也。
元精即淫泆精之说
张紫阳曰:用精用元精,非交感淫泆之精。
元精与淫泆之精本非二物,凡人未交感时,身中无处有精。医书云:肾为精府。又云:五脏各有藏精,其实并无有精停泊于其所,盖此时精皆涵于元气中,未成形质,唯道家能萃会元气而酝酿之,不因交感此精自生,故谓之元精,常人不知酝酿,不能取此元精为用,而元精亦不能生,唯男女交感,此元气化而为精,自泥丸顺脊而下,至膀胱外肾而施泄,则此精即是渣滓之物,而为交感之精矣,自其生于真一之中,则为元精,自其漏于交媾之际,则为淫泆之精,其为元气所化则一也,歧而二之,则谬矣。
元炁生元精之说
紫阳真人曰:元炁生则元精产。
按胡混成曰:聚先天祖炁以为药物,夫先天真一之炁,混于杳冥恍惚之中,仙家唯取此气炼成丹,谓之真种子,盖太乙含真之炁,乃天地未判混融之炁,身中元炁之交会也,元炁交,而后元精产,乃身中一阳升之时也,精炁只是一物,言炁则精在其中,此施肩吾所以说炁是添年药也。
去情识以养元和之说
俞玉吾曰:大丹之道,唯一味元和之炁,以成其变化。紫阳真人日: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识。
夫物不生于夏秋冬而生于春者,和也,人唯无情识,则其气和,气和则融畅滋息,而天地之和且应之,岂有不长生者,今人日用之间,六欲七情之感,激乎其中则其气之所发,飘忽震荡,勃郁沉结,譬如天地忽冷忽热,隆冬炎暑,盛夏飞霜,岂元和哉,夫既不元和,则且恐其怪异百出,疾苦交侵:以伤吾生,尚安望其长生久视,而成道哉,故日: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识。
修丹须断欲之说
《太上元镜》曰:纯阳上升者谓之气,纯阴下降者谓之液,气液相交于骨脉之间者,谓之髓,气髓相交于膀胱之外者,谓之精,心气在肝,肝精不固,目眩无光。心气在肺,肺精不实,肌肉瘦弱。心气在肾,肾精不固,神气减少。心气在脾,脾精不坚,齿发浮落。五脏之中,肾为精枢,心为气管,真精在肾,余精自还下田,真气在心,余气自归元府。
《抱朴子》曰:水之有源,其流必远。木之有根,其叶必茂。屋之有基,其柱必正。人之有精,其命必长。
《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奈何死作令神泣,又曰:弃捐淫欲专守精,寸田尺宅可治生。
紫阳真人曰:精失而元气不生,元阳不见。
修仙家只要留得精住,则根本壮盛,生气日茂,若欲心不息,灵根不固,则此精之积日薄,而元气之生日少,渐渐竭尽,以至于亡。
若不断淫而学玄观,犹蒸砂为饭,虽有千劫,只名熟砂,不得为饭,故欲培元气者,当先断淫欲。
此事须在清心绝念上下功天,世人乃于交感之时,手按晓雪,悯其淫浃之精,不使流布,谓之不泄。不知留精者,当留于未成形质之时,若俟其成质而后止之,则此精虽不泄,而神气去已久矣,徒留其败滞之物,积于腰肾之间,以成奇僻之疾,何其昧哉,世之旨师,又从而诳之日:宜引此精自尾闾夹脊双关而上,此还精补脑也,吁愈谬矣。
丹枢
元神用药材之说
或问精炁神三者,孰为重?紫阳真人曰:神为重。
元神即是真心,即是真性,所以用药材,非药材也,仙家功夫妙用,全在于此,旧例置于药材中,后之道流,不知大道根源,往往概而视之,元神遂止为药材,而元神之外,复有意以用之,支离舛谬,莫甚于此,仙之不成,无怪也,今移其说,别为丹枢。
元神即思虑神之说
紫阳真人曰:用神用元神,不用思虑之神。又日:元神者,何也?自太极既分,禀得这点灵光,乃元性也,元性,非他物也,亦炁凝而灵耳。又曰:元神见,则元气生。又日:元性复,则元炁生。
或问元神与思虑之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也,以其禀受于天,一点灵明,故谓之元神,后来为情识所移,此个元神,汩没在情识中,遂成思虑之神,其实虽思虑,有情识,此个元神,固常浑浑沦沦,不亏不欠,人能回光返照,去其情识,则凡此思虑者,莫非元神之妙用矣。
元关一窍之说
李清菴曰:夫元关一窍者,四大五行,才著一处便不是,亦不可离此身向外寻之,又曰: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著功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个什么。又曰: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即元关之窍也,中非中外之中,亦非四方之中,亦非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是上座本来面目。道云:念头不起处是也。陈虚白云:不过回光返照,收拾念头之一法。玉溪子曰:以正心诚意为中心骨子。此指元神为元关一窍。
陈泥丸曰: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功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元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钟吕并驾矣。紫阳真人曰:此一窍无边傍,无内外,乃神炁之根,虚无之谷。此指虚无为元关一窍,盖虚极静笃,无复此身,但觉杏杏冥冥,与天地合一,而神炁酝酿于中,乃修炼之最妙处,故谓之元关一窍。
大丹本柄之说
《阴符髓》曰:天以斗为机,人以心为机。《金液还丹论》曰:药材所产之川源,火候抽添之妙旨,以至温养成丹,皆不离乎此心之用。紫阳真人《金丹直指》曰:心之所以为妙者,以气服其窍,而精从其召也,气服其窍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故盛喜怒而气逆者,喜怒生于心也;精从其召者,如男女形媾,而精荡者,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则念清,念清则精止。谭紫霄曰:神犹母也,气犹子也,以神召气,如以母召子,孰敢不至。
仙宗以心为本柄固也,然人皆有心,而不能仙者,非心之罪也,心役于欲,而不静虚之罪也。刘赤脚云:神气自然,如子母相爱,只为尘情相隔,不得相见,若去了一分尘情,即有一分升降。俞玉吾云:心定则神凝炁和,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李清菴云: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俱忘,到这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又曰:身心俱静,天地混合,自然真机妙应,有非常之动,只这动之机,便是天心,见药物炉鼎在此矣,火候在此矣,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种种运用,悉具其中矣,由是言之,心不静虚则失其职,虽精炁有不可得而役者,今人乃专讲烹炼铅汞而不言治心何耶。
丹用
元牝之说
李清菴曰:元牝者,天地阖闢之机也。易云: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一阖一闢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又曰:紫阳真人云:念头起处为元牝,斯言是也,子谓念头起处,乃生死之根,岂非元牝乎。《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谷者,养也。谷神者,养神也。元者,妙也。牝者,虚处物之所由生也。谷神便是元牝。谷神内生出无限妙用,便是元牝之门,此正论也。其次则清菴二说,为得之。后世乃于身中指著一处为元牝,而谓谷神以元牝为根基。夫谷神若以元牝作根基,即是有著,非谷神也。又其下,言元牝者,殆有十数般,愈淆讹矣。
橐籥之说
《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阴阳升降论》曰:人能效天地橐籥之用,开则气出,阖则气入,出则如地气之上升;入则如天气之下降,一升一降,自可与天地齐,其长久矣。
《道德经》说橐籥,不过以喻虚中之妙用耳。后世因借以言二气升降之机,其意亦好。又曰:今仙家言鼓橐籥,非鼓橐籥也,调真息,即是鼓橐籥,知炉鼎而不知鼓橐龠,则阴阳否隔,炉鼎虽立而无用,知鼓橐籥而不知调真息,则失其所以鼓之之要,将何以盗天地之正气而结丹哉。
六十卦喻火候之说
《参同契》曰:朔旦屯值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昧爽,终则复更始。
卦爻本只以反对,寓火候之上下,且如屯蒙二卦,是反对,以屯卦之本体观之,自初爻至上爻,亦如阳火之自下升,进至于顶也,以屯卦倒看,即为蒙卦,却似从屯之上爻,至初爻一般,亦如阴符之自上而降下,入黄庭也,盖反对只是一卦,而一正一倒看,亦如火候,本只是一火,而有上下也,他卦皆然,就是八正对,亦作反对看,通乎此,则火候之机在我可以不用卦爻矣。
年月日仁义喜怒赏罚喻火候之说
《参同契》曰: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戍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
古仙以六十卦反对,喻一炁之上下,可谓明矣,然犹未及其消息也,故远则以—年之节候言之,近则以一日之亏盈言之,夫月之著明于天地间,其体之盈亏,孰不视之,即是以观吾身阴阳消息之用,可谓明而易晓矣,然其动静之机,则尚未之尽也,故又以日之早晚言之,盖至于日之早晚,自寅至戌之为动,亥子丑之为静,其机已尽泄而无余矣,然其过与不及之节度,则尤不可不知,故又有仁义喜怒赏罚之说,古仙旁喻曲证,层见迭出,究而言之,曾无一语之赘,皆修炼者所宜通晓,岂可以譬喻而忽之哉。
意为媒之说
紫阳真人曰:意岂特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不可离也。
圜一子曰:修仙所以用意者,大要酌量运得其中耳,夫意属脾。仙家所以谓之真土,真土者,和也,作丹是动功,不可毫发差殊,鲜不为患,全要审其轻重、浮沉、强弱、老嫩而消息之,使其阴阳相当,水火均平,不致太过,以生他虞,若非此意为之运量斟酌,安能保其不错谬哉。
张三峰曰:意者何,即元神之用也,非元神外又有一意也。紫阳真人云:心者,天君也,以无为而用之,则其所以动者,乃元神也,此金丹之用心也,然不驰于意则可,一驰于意则勉强助长,而非自然搬运,劳扰为患不小,就使善用,亦不免执著,徒添意病,命宗人所以不及虚无大道者在此,学者不可以为微言妙道,而谨守之也。
寥阳子日:元神所照处即是意,照而无照,是善用意,但起一念安排即驰于意矣。
见精神而久生之道
丹事
安炉立鼎
九真玉书纯阳子曰:修炼丹者,先正其炉,炉者,鼎之外垣,其身是也。炉分入门者,目也,耳也,口也,鼻也,是为橐籥阖闢之户,宜常固守之,勿使形色滋味八邪六贼伤于内。混元真君曰:修身者,若元气尝破,则精神不全矣,必俟其精神具而气全,然后可以养命而为仙。
初学且须理会安炉立鼎,慎起居,节饮食,调寒暑,少眠睡,收拾身心,惩忿、窒欲、惜精、惜炁、惜神,使四大安和,神完气壮,则此身心方成炉鼎,可谓入药之基,使无此一项功夫,则炉鼎敝漏,不堪使用,以之入药难矣,此时未敢遽议行火,盖初修养人,断丧既多,此身是个虚器,大药未生,遽然行火,恐生他患。俞玉吾有言,有药而行火候,则全被火逼,奔腾于离宫,化而为水,反以克火,故火无炎上之患,若无药而行火候,则虚阳上攻,适以自焚其躯是也。
仙术二 炼炁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