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唐寅《溪山渔隐图》考析

[宋]李唐 濠梁秋水图 22.7×104.7cm 天津博物馆藏

唐寅《溪山渔隐图》,绢本设色,纵约30厘米,横约610厘米。原卷有唐寅自题:“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画卷引首乾隆题署“渔隐”二字,当是对唐寅诗意的概括,画名即由此而来。根据王宠题跋《溪山渔隐图》最早或归其所有。画卷结尾处的左下角有“清森阁书画印”,表明此卷在王宠逝后曾归四友斋主人何良俊收藏。此卷在明清之际不知归于何人,后归清内府,《石渠宝笈》将之定为唐寅作品中的“上等”。乾隆对《溪山渔隐图》非常喜爱,题引首及七言诗一首,并钤有多方鉴藏御玺。嘉庆和宣统也钤有鉴藏御玺。清亡后,此卷归故宫博物院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顾德育 《溪山渔隐图》题跋

唐寅《溪山渔隐图》的真伪,在民国之前,并无异议。1928年,故宫博物院对故宫藏品进行清理和重新鉴定。《溪山渔隐图》被鉴为“代笔”,并在包首上贴有“代笔”浮签。后来徐邦达在《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一书中,也将此图卷定为“周臣代笔”。196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鉴定此图卷为唐寅真迹。可见,《溪山渔隐图》的真伪,仍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唐寅画为周臣代笔说出自何良俊《四友斋画论》,明末清初姜绍书则坐实此事,何良俊稍晚于唐寅,周臣为唐寅代笔之事容或有之,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确有代笔之事,唐寅的作品未必件件出于代笔。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不应该轻下代笔的结论。在这件作品的拖尾,有王宠、程大伦、陆治、顾德育、居节五人的题跋。王宠题跋中明言“六如此卷”如何如何,已经表明他对真伪的判断。陆治题跋云:“子畏先生此图画法苍古,出入营丘晞古之间。”已经明确此卷为唐寅所作。程大伦、顾德育、居节皆为吴人,不但年龄相仿,且都是文徵明的学生。他们不仅在时间、空间上与唐寅有交集,而且在书画上也具备很好的水平。他们对于唐寅作品的判断也不会有问题。唐、周两家的作品仍然各具面目,是可以分辨的。其一,周臣作品比较细碎,画面有拥塞之感,而唐寅作品的构图则注重留白,形成有效的空间分割。其次,唐寅作品的笔法劲洁,无论是皴法还是勾勒都是如此,这一点与他的书法训练有关,也与个人的艺术天赋有关。周臣的笔法则有僵硬、板滞之处,仔细观察,不难区别。综合以上的看法,我们认为《溪山渔隐图》为唐寅真迹,代笔一说并不成立。

乾隆将唐寅作品的主题概括为渔隐,即隐逸的主题。王宠和陆治的题跋所关注的都是此作所表达出的清趣与天机,与乾隆所题渔隐的含义是相当契合的。全卷构图采用三段式。第一段描绘一片生长着丹枫青松的山坡。第二段是全卷的主体,描绘的是溪山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第三段回到自然景物。唐寅大概通过九个不同的景色和人物活动来表现这个主题,分别介绍如下:

其一,秋季。渔隐主题的表达需要一个合适的季节。唐寅将整个画面设置为秋天的景色。秋天所具有的饱满又萧索的意味是很适合隐逸气格的表达。其二,湖海。无论是渔还是隐的主题,都离不开水的题材。唐寅将整个画面设计为一片庞大的水面,一切的主题都将在此展开。其三,山石。水对隐逸题材的表达只起到了一种衬托的作用。在山水画中,真正表达主题的仍是山的题材,在《溪山渔隐图》中也是如此。湖海中的山石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其四,树木。对于后世文人画而言,那些简单点染的树木也许无助于主题的表达。但是对于唐寅来说,树木正是他表达主题的主要题材。其五,扁舟和茅屋。渔隐主题的表达当然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道具。应该说,扁舟和茅屋是很好的题材组合。其六,烹茶。茶与酒是历代文人所不可少的。退居山林的诗翁野老,需要它们来体会生活的味道。其七,饮酒。唐寅的题画诗中没有出现酒的字样,但是程大伦的“水寒留客醉”“重阳应一醉”、顾德育的“临风一醉无余事”、居节的“酒酣月出披蓑卧”似乎都提示了饮酒的题材。我们推测,饮酒的场合是在临水的茅屋之中。其八,垂钓。垂钓在隐逸主题中是必然的题材。这也是渔隐主题的重点所在。其九,横笛。对于渔隐的主题来说,横笛的题材也许表达的是高山流水的寓意。知音总是少的。


3800幅历代古画高清图,56G内存-古画U盘

台北故宫古代书画高清电子图234G 1118幅

如何欣赏“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山水画?

元四家为何能代表元代文人画?看完这几幅就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