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经】方伟|(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三)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定居周原的古公亶父


在史诗的第一篇里,我们列举了司马迁所考证的周文王以前的周人世系。始祖是后稷,然后是:不窋――鞠,就到了公刘。第二篇写的是公刘率族从邰迁豳的故事。公刘之后是: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即周文王)。

古公亶父以前的周族首领大概也是乏善可陈,我们也就一掠而过。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谈谈古公亶父。

按照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6年算,据说文王在位50年,加上季厉,再逆推到古公亶父,大概他是殷王武乙、文丁时期的人。他是什么时期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公刘一样,又率领周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这次迁徙为周文王、武王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看看司马迁是怎么写古公亶父的:“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这段话的意思是: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受国人拥戴,但周族却遭到剽悍的戎狄的进攻,古公亶父采取了忍让的政策,最后干脆实行逃跑主义,带着最亲近的一批人,涉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最后就到了岐山之下。古公亶父的行为,令人想起印度“非暴力”的圣雄甘地。甘地以软抗赢得印度的独立,古公亶父以避让成就了岐下的业绩。可能是古公亶父审时度势,估计若逞一时之愤与戎狄一战,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导致周族的灭亡,所以才选择了避让之路。由此看来,政治家不一定要一味的逞强斗狠,韬光养晦示弱于人,也能成就其伟大,古公亶父就是显例。

古公亶父他们跑到岐山之下以后,原来遗留在豳的周族的百姓又都跟过来了。古公亶父的避让,使他赢得了谦让仁义的好名声,司马迁说:“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从这些记载来看,古公亶父时期,周族已经颇像一个真正的国家了。古公亶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部族首领,而是一个拥有一整套统治机器的体制完备的国家的国君。难怪《周礼》记官吏制度那么完备,原来早在古公亶父时期,就已经开始设立“五官“,即: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司典。“五官”下面应该还有更细的统治机构,我们就不一一考论了。

下面,我们还是看看《大雅·绵》这首诗是怎么描述古公亶父怎么率众迁徙并营建西岐的吧。

绵绵瓜瓞,(大瓜小瓜绵绵不断)

民之初生,(我们先民最初发祥的时候)

自土沮漆,(是在沮水、漆水之滨)

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啊)

陶复陶冗,(率领大家挖窑洞)

未有家室。(当时人们还没有房屋)

全诗共九小节。

第一节写古公亶父初继位时,当时还在沮水、漆水之滨的豳这个地方居住,人们还住在窑洞里。周族的弱小隐约可见。为后面的迁徙做铺垫。

古公亶父,(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在天明时分骑着大马)

率西水浒,(带领大家沿着水滨向西行)

至于岐下。(最后停在岐山之下)

爰及姜女,(在这里娶了姜姓的姑娘)

聿来胥宇。(共同察看建房的地方)

第二节,写古公亶父带领族人从沮水、漆水迁徙于岐山之下,并和姜姓姑娘结了婚,可见,古公亶父此时,正是小乔初嫁雄姿英发之时。

迁徙的原因没有说。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那就是受到戎狄的攻击,若抵抗,可能给周人带来灭顶之灾,于是,睿智的古公亶父就选择了避让迁徙。

周原膴膴,(辽阔的周原多么肥沃)

堇荼如饴。(芹菜苦菜象麦芽糖那样甜蜜)

爰始爰谋,(他们开始谋划建房之地)

爰契我龟,(并且烧个龟甲来占卜吉凶)

曰止曰时,(黄道吉日在今朝)

筑室于兹。(就把宫室建这里)

第三节写古公亶父开始在渭河平原勘地建房,并烧龟甲以卜吉凶。

司马迁说:古公亶父“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这样说是不对的。《生民》里就说后稷“即有邰家室”,《公刘》里也一再写公刘勘探地形,“于豳斯馆”,周人早就是筑室而居住的。

迺慰迺止,(古公亶父到处去慰问大家)

迺左迺右,(一会儿左来一会儿右)

迺疆迺理,(既要划分田界又要分田到人)

迺宣迺亩。(又要疏通渠道又要开垦荒地)

自西徂东,(从岐山之西一直开到东)

周爰执事。(古公亶父忙忙碌碌就像一个大管家)

第四节写古公亶父初到岐下带领族人划定疆界疏渠垦荒的忙碌情景。

乃召司空,(他一会儿召来司空搞设计)

乃召司徒,(一会儿又召来司徒分好工)

俾立室家。(叫他们把宗庙建设好)

其绳则直,(准绳拉的直又直)

缩版以载,(版筑捆的牢又牢)

作庙翼翼。(大家夯土多整齐)

第五节写古公亶父开始营建宫城。其手下已经有司空(分管工程)、司徒(分管土地劳役)的官吏。国家框架已然成型。

捄之陾陾,(铲土入筐陾陾陾)

度之薨薨,(抛土入版薨薨薨)

筑之登登,(抬夯砸土登登登)

削屡冯冯。(削平墙凸冯冯冯)

百堵皆兴,(百堵城墙同时修)

鼛鼓弗胜。(人声鼎沸赛过打鼓声)

第六节写筑城的热烈场景。我在《前言》中提到《诗经》的艺术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双声、叠韵、叠词的运用”。这首诗的这一节,叠词用的多而好。“陾陾”、“薨薨”、“登登”、“冯冯”这四个拟声词,绘声绘影,把当时劳动的场景如实描画出来。千秋而后,犹闻版筑之声。

迺立皋门,(于是建起京城的大门)

皋门有伉。(大门高大气势恢宏)

迺立应门,(又建好了王宫的门)

应门将将。(宫门同样很庄严)

迺立冢土,(于是又建社稷坛)

戎丑攸行。(有神灵保佑就不怕那犬戎来侵犯)

第七节写宫城建成,都门雄壮,宫门堂皇,充满了荣耀与自豪。末句,应该可以理解为,又来坚固的城墙作防御工事,又有社稷坛供我们祈祷神灵的保佑,我们再也不受戎狄的窝囊气了!结合司马迁的记述,后一句这么理解,其实是顺理成章。

肆不殄厥愠,(对待犬戎我们要同仇敌忾)

亦不陨厥问。(对待友好邻邦我们要保持好外交关系)

柞棫拔矣,(柞树棫树都拔掉)

行道兑矣。(条条大道都畅通)

混夷駾矣,(那些混蛋戎狄都滚得远远的)

维其喙矣。(夹着尾巴不敢来)

第八节,结合司马迁的记述,古公亶父对戎狄的侵扰其实一直是耿耿于怀的。原来力量弱小,对戎狄无可奈何,现在,我们城墙建成了,工事坚固了,原子弹、航空母舰什么都有了,我还怕你戎狄个鸟儿呀!

虞芮质厥成,(文王时期附近的虞国和芮国发生争执)

文王蹶厥生。(文王的德行使他们受到感化,争执得到平息)

予曰有疏附,(我说呀,我们能使疏远的国家都来归附)

予曰有先后。(我说呀,我有众多的贤臣在我左右)

予曰有奔奏,(我说呀,众多臣工我国家效劳奔走)

予曰有御侮!(我说呀,我有众多的猛将来抵御外侮)

这首诗写到第八节,已经写完了,气足神完,意思已尽。可是突然又冒出个第九节来,令后来无数解《诗》之人大伤脑筋。因为前面一直是赞美古公亶父的,后面突然跳到他孙子周文王这里。而且中间没有过度和铺垫,给我们理解此诗带来了困难。我原以为:后一节,或者后一节的前两句“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是衍文,如果不要后一节,或者把“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去掉,那么,全诗都是赞美古公亶父的,一气贯注。可是,《诗经》里好多诗,就是一首诗里面涉及几位帝王。所以,我们姑且这么理解,前面,赞美古公亶父,结尾,赞美周文王能克绍箕裘,周族瓜瓞绵绵,后继有人。不过,这首诗这样安排结构,总使人感觉是驴头不对马嘴。

先不管“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这两句是不是衍文,既然这里出现了这两句话,我们还是把这两句话的来历搞清楚。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从羑里被救回西岐后,“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就是发生什么纠纷,都来找文王评理,请文王摆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意思是:当时虞国和芮国发生了纠纷,摆不平,就到西岐想找文王评理。刚进入西岐的地界,见耕田的人,你把地边让给我我把地边让给你,老百姓见到年纪大的人都让路,一派谦谦君子之风,彷佛来到《镜花缘》里的君子国。虞、芮之人心中大为惭愧,说:你看人家西岐的人多么礼让,我们还为一点小事争个什么呀?算了吧,回家回家!诸侯听说了这件事,就说:西伯侯真是奉天承运将要取代殷纣当国君的人啊!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