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沉默力量丨萨特谈诗、生活与命运
——让-保罗·萨特
他只是为写作而活着…...确实,他对坐办公室的生活毫无兴趣,他对陈规旧习、等级、职业、家庭、权利和义务,即生活中一切严肃的东西深恶痛绝。他不能接受去拥有一种职业、同事、上级以及要遵守或强制实行法令的观念:他永远不会成为家庭中的一位父亲,甚至不会成为一个结婚的男子......从他给我看的笔记中,从他的谈话中,甚至从他在学校的学习中,都可以看出他执著而自信地确立了令人震惊、别出心裁而又相互和谐的一系列思想......在与他的谈话中,我隐约感觉到他称之为“偶然性”的理论的丰富涵义,在这种理论中已经蕴含着有关存在、人的存在、必然性、自然等诸种思想的萌芽。我肯定他有一天会写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西蒙娜·德·波伏娃 《一个少女的回忆》
波伏娃自在巴黎高师与萨特相识之后,就一直陪伴着萨特再也没有分离过,共同生活、战斗了五十年。| 萨特:“她是最理想的对话者,人们从未有过的对话者。”
论诗和诗人
[法] 让-保罗·萨特
陈宣良 / 译
人们说诗人们想通过匪夷所思的组合摧毁语言,这样说是错的。因为如果诗人们果真这样做,他们必定事先已经被投入功利语言的天地,企图通过些奇特的、小巧的词组,如把“马”和“黄油”组合成“黄油马”,从这一天地中取出他们需要的词。且不说这项事业要求无限长的时间,我们也不能设想人们可以同时既处在功利计划的层面上,把词看成一些工具,同时又冥想苦想怎样除掉词的工具性。事实上,诗人一了百了地从语言—工具脱身而出;他一劳永逸地选择了诗的态度,即把词看作物,而不是符号。因为符号具有模棱两可性,人们既可以自由自在地像穿过玻璃一样穿过它去追逐它所指的物,也可以把目光转向符号的事实,把它看作物,说话的人越过了词,他靠近物体;诗人没有达到词。对于前者,词是为他效劳的仆人;对于后者,词还没有被驯化。对于说话的人,词是有用的规定,是逐渐磨损的工具,一旦不能继续使用就该把它们扔掉;对于诗人,词是自然的物、它们像树木和青草一样在大地上自然地生长。
Map to Not Indicate | Terry Atkinson / Michael Baldwin 1967. 在作品中,美国所有的州域消失,只剩下爱荷华和肯塔基两个州的地域界限被明确地勾划,然而此时,这些界限的意义早已消退,这两处成为了流动的、失去关联的孤岛/抽象图形。下方长长的标题内容为所有消失的州的名字,而这些文字也失去了命名的功能。
二十世纪初发生的语言危机是诗的危机。不管什么是促成这一危机的社会与历史因素,它表现为作家面对词严重丧失自己的个性。他不再知道如何使用词;用柏格森那句有名的话来说,他对词只认出一半。词不再属于他,它们不再就是他,但是这些陌生的镜子反映着天空、大地和他本人的生命;最后词变成物本身,或者说得更谁确一些,变成物的黑色核心。当诗人把好几个这一类的微型宇宙连在一起的时候,他做的事情等于画家把颜色集合在画布上;人们以为他在造一个句子,但这仅仅是表象:其实他在创造一个客体。词—客体通过神奇的相亲或相斥关系组合起来,与色彩和声音一样,它们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它们燃烧起来,于是它们的集合就组成真正的诗的单位,即句子—客体。对于诗人来说,句子有一种调性,一种滋味;诗人通过句子品尝责难、持重、分解等态度具有的辛辣味道,他注重的仅是这些味道本身;他把它们推向极致,使之成为句子的真实属性;句子整个儿成为责难,但又不是对任何具体东西的责难。
Language Is Not Transparent | Mel Bochner 1969. 通过将深浅不一的标语印刻在网格纸上,Mel Bochner将对语言的关注转移到文字与词汇本身,重视其非工具性作用。
啊,四季!啊,城堡!
谁的灵魂没有缺陷?
Tied Up In Knots | Lawrence Weiner 1988. 该作品为Weiner“语言就是雕塑”概念系列展品之一。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语言被标注在白墙,并起到实际性的“操控”或“指示”作用,Weiner认为,语言如同雕塑一般,能够在读者/观者的意识中引发想象,而这种想象也是一种事实。
人是其可能的总和
[法] 让-保罗·萨特
周煦良 等 / 译
我们再不可能把人阻止在每一个现在并把这限定为“他所是的总和”。正好相反,意识的本性意味着它把自身投射到未来。我们只能通过它将要成为的东西而理解它。它的当下现在是由它自身的可能性而决定的。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可能的沉默力量”。
你无法在自己身上找到福克纳式的人,他被剥夺了可能性,只能以其过去的东西来解释自己。如果你让自己的意识固定不动并予以审视,就可以发现它是空的,其中你能看到的只有未来。
我甚至不说你的计划和期待。就拿你在短暂一瞬间捕捉到的一个手势来说,只有当你把它设计为超出自身之外,在你之外,进入还未实现的未来,它对你才有意义。
One-Second Drawing (17” 2002) (Time Signature 5:1) | John Latham 1972. 此图为Latham“一秒绘画”系列作品之一,标题中的“17'2002”指示着作品的完成时间:第2个小时中的第20分钟中的第17秒,由此,时间的流动停滞,时间的固定被具象化地呈现。
为什么福克纳和那么多作家选择了这种特殊的荒谬性,而它既不具有小说的特点也不真实?我想,我们应该从我们现在的生活境况中来找原因。在我看来,福克纳的绝望感已经超出了他的形而上学。对他来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未来已被封闭。我们看到的和经历的一切都好像是在对我们说:“这维持不下去!”而除了一种大灾变的形式外,无法想像会有其它什么改变。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可能发生革命的时代,福克纳运用他那杰出的艺术描绘了我们的窒息状态和衰老垂死的世界。我喜欢他的艺术,但我不相信他的形而上学。一个被封闭的未来仍然是一个未来。“即使人的实在除了在其'之前’什么都没有,即使'它已经给自己结清了账’,它的存在仍然由这种'自我期待’所决定。例如,所有希望的丧失,并没有剥夺掉具有可能性的人的实在;这只是意味着一种通向那些同样可能性的存在方式。”
Linear Development in One Movement | Victor Pasmore 1974
[法] 让-保罗·萨特
陈宣良 / 译
Vision in Time | Wilhelmina Barns-Graham 2000
我希望我生活的瞬间像回忆中的生活瞬间一样前后连贯,井然有序。这等于试图从尾巴上抓住时间。
Time Lag Zero | Brian Clarke 1981
这样出现的时间,是现在。这个现在不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乖乖地就位于并成为两者的理想界线的那个时间:这一现在本质上是灾难性的:它像贼一样逼近我们的事件,怪异而不可思议,——它来到我们跟前又消失了。从这个现在再往前,什么也没有了,因为未来是不存在的。现在从不知什么地方冒出来,它赶走另一个现在;这是一个不断重新计算的总数。“还有……还有……再还有……”
The Clock | Christian Marclay 2010. 该摄影作品长达24小时,由艺术家Marclay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所找到的钟表镜头铺排而成,每一秒钟都对应其真实时刻的镜头特写,空间由于时间的推进得以无限扩展,汇成一部不同的叙事流动所共同完成的“时间奥德赛”。
杜小真
要理解萨特这一思想,还必须先了解一下萨特形成这种思想的哲学前提。萨特把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人们的感觉内容,是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现实的东西,自为的存在则不是一个物,而是使自在的存在得以显现的意识。从这一前提出发,萨特发展出了他重要的哲学概念一一恶心。
“恶心”是萨特一部小说的名字,并从而成为他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这部小说讲一个叫做洛根丁的人经过几年的旅行生活之后,来到了布维尔市。他曾希望安静地进行研究,从而摆脱人生的烦恼,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感情出现了一种变化,浑身感到不舒服。只要看到周围的东西,周围的人,总之是只要接触到周围的一切,就有这种难受的感觉。他在大街上,图书馆里,咖啡馆里,公园里都受到了这种感受的烦挠。这种感受就是恶心。这种恶心是人和自在的世界相遇而产生的一种感受,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偶然性、荒谬性,感到人面对不可理解的东西时的无奈。但是,和加缪那种带着荒谬去生活不同,萨特认为这种恶心的体验,一方面表明洛根丁对自身和周遭的存在都有了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说明他对外部世界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渴望从恶心中摆脱出来,所以,在萨特看来,体验到恶心就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萨特作品《恶心》
虽然人命定是自由的,但人的自由还必须有所体现。在萨特看来,自由就体现在选择之中,自由也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人一旦被拋于世,他就开始了自由的选择,人就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不断成为自己的。人是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而成为懦夫或是英雄,因此,人的自由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人所进行的选择活动中。不过,人一旦进行了选择,他也就具有了责任,就要承担所选择行动的后果,这种责任是如此之沉重,有些人就企图逃避,企图不选择,然而萨特说你不进行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无论如何你是无法逃避选择,逃避责任。
由于人都是自由的,人和人之间具有一种相争的关系,人人都试图获得自己的自由,从而也就把他人当作对象来对待。萨特著名的《间隔》就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剧中有三个人死后同居于象征为地狱的密室中,其中加尔森是逃兵,埃司泰乐是杀婴犯,离不开男人,追求加尔森,伊奈司是同性恋者。这三个人之间相互的存在对别人都是一种痛苦,因此,有他人就是地狱之说。
萨特戏剧作品《禁闭》(又译《间隔》)剧照 | 萨特:“'他人就是地狱’...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被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其实,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为重要的因素。”
选自《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法]萨特 著,周煦良 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题图:塔可夫斯基电影《牺牲》剧照
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