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乳山湾:旗杆石、刘家庄、陈家、寨前那些渔村
乳山口湾北距城区15公里,南距东小青岛7公里,因海口东侧的大乳山而得名。
乳山口湾系海水淹没山间凹地而成,湾口向南,口宽0.75公里,东西两岸有大乳山和海阳县垛山扼其门户,海湾呈“V”字形分别向东北和西北延伸12公里和9公里,湾内海岸线长约75公里, 平均水深5米,最深18米,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
湾内岩礁有乳岛子和取脚石,海湾底质为砂质。有乳山河和司马庄河、锯河、六村屯河、兰家河注入湾内。乳山口湾为避风良港,历史上素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
乳山湾历史上曾盛产泥蚶,占全县总产量的70%多。
乳山口港因其地理位置和港湾条件优越,很早就成为境内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久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
早在唐代就有外埠船只来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至宋代,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渐兴旺,当江、浙一带商船以南方稻米来此换取当地柞茧绸、谷物等土特产品。
南宋时期,宋、金分淮河而治,南、北方海上贸易受到限制,乳山口亦在其列。元代,南粮北运兴起,乳山口海上贸易重兴。南方商船载稻米、毛竹、茶叶、木材等物来此换取当地的丝绸、大豆、黄金等。明代初期曾实行海禁,但因客商从事民间贸易获利颇丰,乳山口的海上贸易从未间断。
至清代,海禁解除,乳山口的海上贸易重新兴旺,贸易船只由南方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口扩大到北方的旅顺、天津、安东等地。
贸易物品由粮食、布匹、木材扩大到日用品,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发展到用货币交易。至道光末年,乳山口已有商号50余家。商船有闽(福建)帮、广(广州)帮、浙(江)帮、关里(东北地区)帮之分。
咸丰元年(1851年),为适应乳山口海上贸易需要,境内的“泉盛”“合兴”等商号集资在乳山口修建简易石码头两座。清末,当地人亦在乳山口先后建立了“三义”“新兴”等运输商行,从事海上运输的木帆船达50余只,港口日泊船30余只。境内所产花生已成为与外地客商进行交换的大宗商品。
随着青岛、烟台开埠,洋货入境,南方商船来此贸易减少,当地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只多载土特产去青岛、烟台,换回机织布、纱线、煤油和日常用品在境内出售。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实行海上封锁,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趋萧条。其后,乳山口造船业兴起,再其后,船厂挂了......
旗杆石清顺治年间,于久道由西泓于家迁此立村,以娘娘庙前岩石上竖一旗杆取名。乾隆年间,王姓由夏村迁入。
根据村碑的记载,“旗杆石”这个村名确实是因为一块插旗杆用的石头而得名。在古代,海边通常都建有娘娘庙,而庙前都有“旗杆石”,这种石头当时也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个村庄的位置是在乳山口海湾北侧的一块山坡上,也曾建有娘娘庙,因此就以庙前的旗杆石作为村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威海的县市区当中,共有三个旗杆石村,另外两个在荣成境内,它们得名原因基本一样。
刘家庄,明永乐年间,刘党由小云南从军海阳守御所任千户职,世袭三代,至弘治年间,刘召由海阳所迁此立村。
陈家,清顺治年间,陈姓从福山县古现迁此建村陈家。道光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入。后高姓由官庄迁入。
寨前,清康熙二十年, 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明代防倭营寨之前定居立村, 故名。
乳山湾日落美景
有时候,一段旅程,
会因为你住到了一家很棒的酒店
而感到兴奋不已。
更有时候,一个好的酒店,
会让你爱上这个陌生的地方,
想要再故地重游.......
来到蒲舍酒店,
一种身心放松又愉悦的舒适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