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1)
2020-2021学年上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 )
A.个人对随葬品的爱好不一样 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 D.出现了贫富分化
2. 《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机”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禹 B.启 C.汤 D.桀
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 古代纹饰的演进
4.对于商朝以后,青铜器的使用和发展状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B.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C.功能由食器发展到武器 D.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的代表性器物
5.“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宣传语。中国的汉字是当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下列图片反映的汉字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1甲骨文 2楷书 3隶书 4篆书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7.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
①禹 ②周幽王 ③商鞅 ④李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纷争,辩论成风。下列各家学派的学生听讲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 儒家学生:正在听孔子讲“为政以德”
B . 道家学生:正在听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 墨家学生:正在听墨子讲“仁政”
D . 法家学生:正在听韩非训“以法治国”
9.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动
②各国都想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③各国都想在争霸战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④都为了“尊王攘夷”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行使(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
11.下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 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12.中国古代,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的矛盾经常存在。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后,在汉武帝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推行“察举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
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少数民族入侵 D.农民战争
14.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悬浮于半空中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轻歌曼舞,引领我们开展一场友谊之旅。“这场友谊之旅”的开始与哪一人物有关( )
A.张骞 B.甘英 C.班超 D.班勇
15.通过《史记》能查阅到的历史事件包括( )
①关于黄帝与炎帝的传说 ②秦始皇实现国家统一 ③“文景之治”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6.历史课上,四位同学分别画了下列四幅示意图,其中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17.《飘断的岁月: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就传开来,以至汉族年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种现象反映了( )
A.鲜卑族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 B.胡服成为汉人的主要服装
C.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上的相互影响
D.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的
18.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主题( )
A.《赤壁之战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淝水之战形势图》 D.《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19.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相关的是( )
A.王羲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20.古代一位商人喜好搜集文物,他的藏品中有: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小篆刻写的木简、隶书誊抄的《论语》、行书临摹的《兰亭集序》。这位商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
A.商朝 B.春秋战国 C.秦汉 D.东晋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________历史学家翦伯赞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干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候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材料四 老骐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1)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上”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3分)
(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1分)
(4)材料四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电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______《汉书·文帝纪》
材料三(景帝)诏日:一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______《汉书·景帝纪》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
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_______《宋书)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它导致了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衰落?(2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思想是什么?据此思想,汉文帝与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不能照抄原文)(2分)
(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状况?(1分)
(4)依据以上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
23.(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图二胡人汉服图 图三汉人胡食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_______《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材料一的图一中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政权?这一政权的哪一个历史事件加速了图二、图三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1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帝)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与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在位期间为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材料二: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材料三: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创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一个表格对所述内容进行总结。
25.(5 分)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