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淄博|总有一张图片能戳中你的心,唤起你的记忆!

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20世纪20年代初,“淄博”才开始作为地域名称出现,因当时淄川、博山两地煤矿的开发,“淄博”这一名称才逐渐流行起来。老照片记录下了那个时代淄博的煤炭开发,那时的淄博不仅煤炭业发达,手工业也高度发达,淄川的煤矿、商埠,周村的丝织业以及久负盛名的制陶业等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张店火车站

周村火车站

周村足缲制丝厂

周村影院

博山绘硝子

博山山泉窖业会社工厂

民国时期的婚礼

60年代初的周村

80年代初的周村

周村,不了解它的人,乍听一定以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其实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绽放出斑斓的光彩。在仍旧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中, 处处能看到抹不掉的浓浓的历史痕迹,曾经繁华的古典气质总是不经意间向人袭来。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天下第一村”“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更是“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设帐教书之处。

蒲松龄私塾

周村最早源于姓氏“周”。《左传·昭公十年》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陈桓子将齐公子周封到了周村城西的夫于邑,就是后来的於陵、长山。周姓聚居的村庄逐渐多了起来,成为周村的前身。旧周村城区内仍有以周姓命名的胡同。从名称来看,“周村”地名有着很强的继承性和稳固性,自明代有关于周村的文字记载以来至今,她经历了农桑之地、集市贸易、自开商埠,一度“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创造了丰厚的历史和商业文化。虽历经浮沉,“周村”之名从未改变,任凭流年飞逝、世事变迁。

唐代诗人张说《题古泉驿》写到:“昔闻陈仲子,义守辞三公。身赁妻辟纑,乐亦在其中。 岂无穷贱苦,羞与倾巧同。长白临河上,於陵入济东。我行吊遗迹,感叹古泉空。”诗中所提的於陵驿站即周村所属之地。汉唐时期,周村属於陵,为古代官驿,是贯穿淄川南北和青济东西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的周村自东向西贯通潍坊、青州、张店、章丘等地,成为鲁中工商业重镇。在胶济铁路线开通以前,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周村快速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注定了她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明中叶,周村的商业已从春秋时期的家庭手工纺织业发展为发达的纺织冶铁业,居民达三百家。明末,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民俗的发展。在原有唐代明教寺等基础上兴建了关帝庙、泰山行宫、白衣馆、三星庙等寺庙,每年如期举行的庙会吸引了周边百姓前来,也吸引了大批的商民,周围山区的药材、山果、粮油、棉布、皮货、木材等大宗商品在这里流通,周村古商城在明代有了“商”的初步发展。如今,在南下河附近的周村大集上仍旧是熙熙攘攘,物品丰盛,为周边各村镇规模最大的集市。作为交通要道和商业重镇,清末胶济铁路通车后,第一列通往省会济南的列车就是从周村火车站出发的,而如今繁忙了上百年的周村火车站也已结束了客运站的历史使命。

20世纪初的周村火车站

周村以商业闻名,说到周村的商业,就不能不提“旱码头”。明末清初,周村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陆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清嘉庆年间的《重修兴隆桥碑记》中记载:(周村)烟火鳞次,泉货充仞,居人名为“旱码头”。码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朱仙镇之属,以其不通水路,无巨舰飞帆破浪翻风之概,故别之曰“旱码头”。此时的周村已经有了精细的手工业,分化出了“五行八作”,街面上遍布粮行、钱行、丝行、布行、杂货行;铜器、木器、丝绸、浆麻、腿带、首饰、毡帽、剪锁等一应俱全。至康雍乾时期,周村贸易已经发展到全国,周村丝绸得以远销东南亚。

70年代初的周村古大街

说到周村商贸的繁荣,当地人都不会忘记为周村工商业发展做出关键性历史贡献的人物:李化熙。李化熙生于1593年,现周村前进村人,1634年(明崇祯七年)中进士,曾官至刑部尚书,后辞官回乡。他为人慷慨大度,乐善好施,常常接济贫困百姓。李化熙带军在周村期间,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人口快速增长,贸易日渐繁荣,集市尤其发达,有四九大集三八小集的说法。由于每到集期,“奸棍市侩”扰乱集市,加上苛捐杂税众多,各家商民都不堪其扰。为此,李化熙为周村集市备下赋税,替民交纳,形成了振兴周村商业贸易的“义集”。李化熙承担了所有赋税,在周村大街北首立下了“今日无税”碑,使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保税区”。周村千佛阁内还保留着一块刻有“今日无税”的六角形石碑。随着义集的发展,贸易日益兴盛,大批商民到周村经商居住,商号达数千家。《长山县志》记载:“商贾辐辏之处,千余雨集”

重建后的“今日无税”碑

至1904年,周村与济南、潍县同时开埠,成为百年商埠的开端。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的民俗艺术周村芯子便是周村商业发展历史的宝贵见证。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集戏剧、舞蹈、杂技、魔术于一身,其中的踩高跷、摇旱船、花灯、芯子等表演深受喜爱,《西厢记》《贵妃醉酒》《吕布与貂蝉》等多种古代戏曲故事都在芯子中形象地塑造出来。

1775年,乾隆帝南巡期间,恰逢元宵节,听说了远近闻名的周村花灯,便微服私访来到了周村,被周村繁华的景象吸引,随即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村”的题名被刻在牌楼上,时刻书写着周村曾经的辉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济南等地的百姓纷纷搭乘火车来周村看芯子观灯过元宵。

现在,到了元宵节,已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村芯子仍旧是淄博市民必看节目,整整三天街道上都是人山人海。站在自行车座上的、爬到树杈上的,最幸福的是住在路边居民楼上的,观众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与惊喜。遥想几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们也是这样开心地庆祝着一年的收获,祈求着来年的风调雨顺,总有种穿越的感觉。

周村芯子

周村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周村大街。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周村大街,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路口,北至朔易门,总长度近千米,街两旁是高低不同、相互交错的中西式建筑群,房屋上有精致的雕刻和工笔画作,古色古香、富贵典雅。

明清时期,银号、当铺、绸布庄等各类店铺生意红火,大街上车来车往、人流如潮。外来顾客及四乡村民多以目睹周村大街夜景为快事。如今,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已被行人踏出了光亮,两侧并排着的是各式的店铺牌匾,有的店铺内虽然已换了商家,旧时的牌匾还保存完好。在大街现有的店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最早的瑞蚨祥、大德通银号、周村烧饼等老字号店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还有陈杰的作品《大染坊》《旱码头》等影视著作取景均来自周村大街。现在,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只为一睹大街的古典气质,感受它已逝的繁华,人潮涌动的情景似乎又重现了当年繁华的大街景象。

周村大街北首的牌楼和古树

大街上的西式建筑和老牌店

张艺谋电影《活着》剧照

除众所周知的瑞蚨祥等远近闻名的商业老字号以外,周村还有许多古风犹存的石桥、民居和街道。古商城的特色在街道的名字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周村许多街道由当年的商业特色而来,比如棉花市街、丝市街、绸市街、银子市街等等。曾经有“打不开的潍县城,走不出的周村街”的说法。周村当时有七十二条街道,以市场性质命名的就有三十多条。其中,丝市街就是因为此地开有八大家丝店,外省丝货与周围农村丝源云集于此,销路颇盛,故名。

周村大多数街巷建于明清时期,目前,大街古建筑群包括丝市街、银子市街保存尚完整,有的因城市发展等原因已经更名或改道或消失。为了与古城韵味相搭,新建的城市建筑也基本采用了灰白色调,营造了仿古的氛围,置身其中,依稀可以感受到别致的古城味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