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中小三(3)班马振朝《寻根之旅》

寻根之旅

文学院走读郁氏双烈活动习作之9

东洲中小 三(3)班  马振朝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她温婉娴静,静静地穿城而过,她是家乡人的生命之泉,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富春江。潺潺的江水奔流不息、一直流向钱塘江。

我一直有个梦,想来一场寻根之旅,这不机会来了。

一个烟雨蒙蒙的秋日,我们相约于富春江畔,去追寻郁氏双烈的足迹。

沿着江边,伴着小雨,我和郁达夫文学院的小伙伴们步行来到了郁达夫故居。老远就看到一尊雕像,近了,门口就是先生的雕像,庄严肃穆,我更加肃然起敬。一大片绿意扑入眼帘,巧步走进院子,便看见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有些树根盘生而出,若隐若现。我的认知里叫不出这些树名,树像一个个士兵守卫着先生的故居。难道这些树根就是我今天所寻之根?

我们先参观了一楼的正厅。墙上挂着郁达夫先生的画像,一幅对联分挂两边,是先生亲手题写的“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飞。”正厅的旁边是厨房,江南特色的烹饪工具摆放整齐。接着我们来到二楼,据说主要是祖母、母亲和先生的卧房。先生的房间里有一张老式的木床,支着一顶旧纱布蚊帐,一架老藤编制的书架靠墙立着,放着各种书籍。东西不多,却十分得整洁。先生十分孝顺,每晚都会给祖母讲故事,一讲就是大半夜。

虔诚倾听导游阿姨介绍故居。郁达夫出生于富阳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幼年丧父,童年穷苦,长大后生活动荡,经济窘迫,十分不容易。可是他嗜书如命,十分爱国,日本留学后,选择回到祖国,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因为他深知,自己是中国人,是富春江养育了他,江边的院落是他的家,他的根。

从故居放眼望去,前面就是玉带似的富春江。秋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诉说先生的故事。我静静地驻立着,聆听着。心潮如江水般流淌而过。
 告别故居,我们顺着江边来到了鹳山公园。踏上布满青苔的石阶长廊,一路前行,来到双烈园,呈现眼前的是纪念烈士郁曼陀的血衣冢。文学院的老师介绍说郁曼陀学识渊博,也曾留学日本。他刚正不阿,严惩民族败类,营救爱国志士。1939年11月遭伪军特务暗杀,家乡人民在鹳山东麓为他建立了血衣冢。他的亲人在这儿,家在这儿,根也在这儿。

再往上走,是松筠别墅,它是郁曼陀为他母亲修建的。室内古色古香,十分简洁,里面陈列了很多名家字画以及有关郁氏的史料。出了别墅,往山下走,没多久就到了双烈亭。抬头瞻仰,真的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文学院的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我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笔,记录下心中的所思所感。

转眼到了中午,我们的行程即将结束。我站在亭子中央,望向江水,不禁感慨万千,富春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富阳人。江畔的故事没有结束,将延续下去,况且,我的寻根之旅才刚刚开始。

评语:小作者以“根”为线索,一路寻来,无论是郁达夫故居前的树根,还是郁达夫兄弟俩的家乡情结,一览无遗。在寻根的旅途中,渐渐深入,令人遐想。这是多么真实而美妙的经历呀。

小作者介绍

马振朝,9岁,就读于东洲中小。生于书香世家,长于富春江畔。性格开朗活泼,平时爱好阅读,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团结同学、热爱大自然,爱探索、爱求真。多次荣获“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是老师的好帮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