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 | 读书笔记:走近郁达夫(二)

读书笔记:走近郁达夫(二)

孙 华

历史,过去之事。国史、方志、宗谱,都是历史叙述——从国家与族群的角度。自传、日记、书信,甚而散文、小说,也是一种历史叙述——从个人的角度;且,若干时间过去,它们本身也成了历史。

因此,阅读郁达夫留下的文字,也是在读史。换个角度讲,知晓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可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与思想,从而向他走近。

先说语言形态吧。我们现在的书面语言,有文言与白话之分。郁达夫所处时代,正值文言向白话转化、文白共存,而他本人正是这转化的推动者之一,他留存的文字既有文言的又有白话的。《郁达夫全集》日记卷收录的文字中,1921年8月及以前的日记基本用的是文言,此后写下的就多是白话。不过,书信卷收录的文字中,1916年的致祖母的信、1919年的致胡适的信,用的却都是白话。想,应该是因为这样的语言祖母更易懂,而胡适也是当时的白话文的推动者之一。而撰写于1925年的《新建叙伦堂记》(收入《富春惠爱孙氏宗谱》),则是不加标点的文言。又想,这类收录于宗谱中的篇章要求庄严肃穆,当时的人们心中还是认为文言文更合要求。现今龙门古镇孙氏宗祠祭祖时,祭文仍是“古色古香”的,可说是很好的例证。

再说词汇。许多词汇具有时代性,其中含了历史。郁达夫作品中,这样的词汇当然很多,谨选录若干为例:

——童养媳(《郁达夫全集》小说下卷33页)。女儿还是孩童时就被送给别人家,长大后成为该户人家的儿媳。童养媳的根源,一是男尊女卑的观念,二是生活的艰难。因而,童养媳生活大多饱含了泪水。此现象,我的母亲一辈幼时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才消亡。

——长毛(《郁达夫全集》小说下卷450页)。这是对太平军将士的称呼,原因当然是他们的“发型”与大清臣民不同。其实,这才是华夏子民延续数千年的发型。“长毛”的称呼,直至我幼时还在百姓口中出现,我的祖父辈就常说“长毛造反”。

——煤头纸(《郁达夫全集》小说下卷477页)。就是以黄烧纸折成,用以引火的小纸卷。最开始,将纸卷点燃,但不让它有火苗,只是留着暗火待用。用时,只要向暗火吹气,煤头纸便会窜起小火苗。这物件,我小时见过。那时,火柴又称洋火,须持票购买,堪称珍贵;打火机则属罕见。使用煤头纸,节省火柴又方便。

无论中外,历史,自然不会缺了节日。郁达夫时代的年节,现今尚存许多且时间点相同(比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春节),虽说过法不尽相同;不过,也有与现今的时间点截然不同的,比如儿童节、教师节,这是之前我所不知道的。比如,那时的儿童节是4月4日,教师节是6月6日。郁达夫还曾专为儿童节题词“儿童是复兴民族的后备军”(1936年),专为教师节撰写了《祝教师们的奋斗》(1939年)。从中可知对于儿童与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是我国早已形成的文化传统。

跟了郁达夫走进历史,最多最重要的内容当然是那时中国的内忧外患。在我看来,这是体现郁达夫忧国忧民之心的重要载体。

关于内忧的文字,谨录若干如下——

1927年1月1日日记:“革命军入浙,孙传芳的残部和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富阳对峙。老母在富阳,信息不通,真不知如何是好。”1927年1月4日日记:“早起看报,晓得富阳已经开火了,老母及家中亲戚,正不知逃在何处,心里真不快活。”从中不难体会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27年1月6日的《广州事情》:“广州的情形复杂,事实离奇,有许多关于军事政治的具体的话,在目下的状态里,记者也不敢说。总之这一次的革命,仍复是去我们的理想很远。”从中可知,当时的广州革命阵营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政治的黑暗与民众的失望。

1927年2月19日日记:“上海的工人,自今天起全体罢工,要求英兵退出上海,并喊打倒军阀,收回租界,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1927年4月12日日记:“东天未明,就听见窗外枪声四起...知道总工会纠察队总部,在和军部内来缴械约军人开火...谈及此番蒋介石的高压政策,大家都只敢怒而不敢言。”这是对“四一二”政变前以及当时情况的具体而微的记录,显然,郁达夫是站在工人一边的。这样的立场,在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中也很显明——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冯世芬,就是工人纠察队的工作人员。这应该就是这部小说多次被禁的原因。

对于军阀混战,下列文字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郁达夫的态度。1927年8月18日日记:“蒋介石下野后,新军阀和新政客又团结了起来,这一批东西,只晓得争权利,不晓得有国家...”1928年6月7日日记:“今天北京被阎锡山占去,万恶的军阀张作霖...,死了。”1930年2月17日日记:“买《字林西报》一份,读后才晓得中原又将大战了。蒋交易所政府,前次不倒,这一次大约总靠不住,且看看阎老西的法宝如何罢。”

兵连祸结,生灵涂炭,若是再遭自然灾害,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发表于1934年10月的《东南地狱》记述的是富阳境内黄天坂(现称皇天畈)的惨状:棺材铺老板也忧愁成病,因想发材,进了许多木料,但丧家却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

当然,忧国忧民的郁达夫,也没忘部分同胞身上存着的劣根性。在《说杭州人》一文中,他摘抄了田叔禾《志余》中的一段话:“...又其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灌水,织作刷油粒,自宋时已然。”我想,他在阅读与摘抄这段文字时,心情必定不会好。

外患,从留学日本时期直至抗战时期,一直是他心中的巨痛——

《沉沦》末尾的几句话让人痛彻心扉:“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归航》也涉及日本:“受了她的凌辱不少,...不愿第二次再使她来吻我的脚底...”可见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经受了多少屈辱的白眼与鄙视。

1928年5月9日日记:“今天是五九国耻纪念日,日本人和蒋介石串通了关节,来占据山东,且杀死了三四千中国人。”1928年5月10日日记:“日兵已侵入山东,中国又是一块土地断送了,可恶的是新卖国贼蒋介石。”从这些文字,可知当时国人的灾难深重以及当局的不抵抗政策。

1930年5月1日日记说的是中国的半殖民地现状:“租界上杀气横溢,我蛰居屋内,不敢出门一步...军阀帝国主义者的力量真大不过...”1930年5月30日日记是同样的主题:“今天是纪念日,是五年前英帝国主义者在南京路惨杀中国人约日子...午后有人来告以街上的消息,说戒备森严,捉去散传单者六七人。”

《自力与他力》一文,强烈讥讽了当局的不抵抗主义以及企望国联、美国出来干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现在再失热河,三让多伦,大约是引了褪下裤子来请敌人打屁股的地步了,若再诱敌深入,决定放弃平津而待美国来援...死君子在活小人面前,究竟有点什么意义?”同样的想法,在《九国公约开会》中更明确:“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对九国公约会议,只算尽了人事,决不可有依核之心。所以我们还要加紧团结,加强抵抗。”

而1937年全国抗战起后,郁达夫基本不再批评政府,而是站在了政府的立场上连发檄文,号召国人与华侨全力抗日,许多篇章的口吻俨然如同政府驻外使节(《郁达夫全集》杂文卷下,多半是这类文章)。从中不难理解,为什么郁达夫最终被日本宪兵所害。而且,重要的是,我们从这类作品中,能真实了解到郁达夫在那个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担当,看到一个不仅仅是作家更是战士的鲜活形象。这是我们不该忘却的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