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的《小舍得》:教育真相振聋发聩
精彩内容请看下文
教育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教育、怎么教育,也是让父母伤脑筋的事情。籍此引发的种种矛盾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剪不断、理还乱。
最近正在热播的由柠萌影业出品、风火石文化、长江文化联合出品,宋佳、佟大为、蒋欣、李佳航领衔主演,张国立特别出演的都市家庭剧《小舍得》可以说把家长们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与孩子之间的碰撞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剧外的人们在看剧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场向内的自我观照,表面看剧,实则在看自己,热议之下,是围绕家庭关系与教育问题的全面自省和反思。
作为“小”系列的收官之作,这部剧直击社会痛点。《小舍得》对当代家庭在面对教育问题上出现的各种崎岖心态的真实写照让我觉得“代入感很强”。让我从角色到自身,互相比较,彼此打量。我儿子今年17岁,我作为家长,我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有没有问题?我有没有在用自己的想法去规训孩子、限制孩子?
据我了解,原著本身就是作者鲁引弓根据大量实地调研创作的,而编剧周艺飞在改编剧本前更是做了大量采访。公立学校老师、校长、教导主任,还有秉持各种教育理念、处在各种年龄层家长,这些人真实的困惑和感受,都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现实养分,也使得主人公们具备扎实的原型基础。蒋欣也在采访里表示,她真的卧底过几个妈妈群,才发现,原来像田雨岚那样的妈妈是那么普遍,由此也可见主创团队的用心。我很欣喜《小舍得》能做到对社会和时事做出如此精准的洞察,用一部剧道尽了当下人们的真实困境,揭开了教育的真相。
我一直觉得教育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还折射出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乃至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
南俪和田雨岚这对“半路姐妹”教育方式是镜像呈现的。南俪教育观念从云淡风轻的从容转向焦躁不安的慌乱,在这过程里,你能发现原生家庭和社会观念对于她的深刻影响:幸福优渥的原生家庭给了她快乐教育的底气;当她耳边时常充斥着田雨岚高压的教育理念,眼里看到丈夫教孩子不见成效,身在职场又因学历无法晋升时她慌了,失去了快乐教育的底气。她也开始“田雨岚”化,采取“拉踩式”教育让欢欢和米桃做对比,希望激励欢欢努力学习。
而田雨岚则是受原生家庭影响最大的样本,幼年生活漂泊、母亲改嫁给南叔之后,她在家里也得小心翼翼的生活。丈夫颜鹏是个富二代懒散惯了,她接受着公婆的经济帮衬,也因此无法拒绝公婆对于小家生活的干涉。于是她反复告诉儿子子悠“妈妈这辈子就指望你了”,在辅导班流泪给钟老师道歉、一次次剥夺子悠对于足球和生物的爱好,这些都是她内心恐惧的折射。
你说分数代表一切吗?代表这个孩子未来的走向吗?很多家长觉得在现在教育环境下无可奈何,但往往就是这种想法,把孩子其他所有的可能性都关闭了。
《小舍得》有着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它在看待“陷入泥潭”中的各个人物,所以,如果脱离孩子只看家长的憔悴和心语就显得单薄了。因为无论上述中的家长们如何在泥潭之中你追我赶,孩子始终是所有问题围绕的核心。在教育问题的探讨上,《小舍得》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让我们听到了孩子的声音。
我们看到南俪和夏君山在田雨岚的影响下也开始心态崩溃,再准确点说,他们也是被焦虑的氛围裹挟而迷失的。这两个家庭也因此先后走向了同样的误区:用成人世界的KPI来要求天赋不同的孩子,让孩子陪着父母一起共同进入恐惧之中。
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小舍得》里这样的剧情可能太夸张了,你可能不理解夏君山对欢欢的辅导怎么会毫无成效,可是生活里就是有比戏剧更无奈的现实:有人花了21万补考结果才考了59分,而培训机构怎么说呢?——“这孩子资质太差”;而有些地方的重点学校,也真的不是你花钱就能上的……看看这些,你就知道什么是恐惧了。
可孩子本就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在剧中,我们能看到当孩子完全失去对于教育的话语权时,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
欢欢受不了成绩的对比,一定要去上补习班,她在父母的逼迫下偷偷写日记,说妈妈只爱学习好的小孩;子悠没有奥数的天赋,被逼着进了择数金牌班,情绪却愈发抑郁,他抠破手指,甚至产生幻觉,在幻觉中玩伴的鼓励下,他撕碎考卷冲出考场。米桃的父母给与她的爱又太过沉重,她独自承受面对城市生活的落差感,不敢表露情绪,更不敢做出任何“不懂事”的事情。于是,孩子们在父母们自以为是的爱里,从沉默中集体爆发,集体崩溃。
《小舍得》子悠曾说出孩子的心声:“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是啊,家长们爱的不是孩子本身的样子,他们不认为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热爱是珍贵的,除了米桃,欢欢的艺术天赋、子悠对生物的热爱,都被家长们用成绩束缚,制造千篇一律的“好孩子”。
或许在教育这件事上,只有家长们不再喧宾夺主,听到孩子的声音,看见孩子的需求,家长和孩子才都能达到快乐的状态。《小舍得》让人自省:教育的本质,不该是从外向内的强行规训,而应该是陪伴孩子,完成一场从内向外的成长。
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一则观众的评论,“大家说剧集令人焦虑,可是如果只是一部影视剧,就让人陷入思考的漩涡,那还不足以说明现实的严峻吗?该庆幸有《小舍得》这样的作品,将这些饱满的真实细节呈现在人们面前,看到问题,才是改变发生的第一步。”
我参加过几次家长会,也见惯了每次考试后家长之间的互相比较。我也时常看到很多人为了一套学区房争得面红耳赤、因为是否要上培训班而踌躇不已,这些问题甚至影响到了有些人的婚姻。
我们都曾有南俪那样关于素质教育的美好初心,可渐渐地都在向田雨岚转化,开始慌张、开始恐惧,生怕自己落下别人半分,更承担不起孩子落于人后的后果。
然而,有位网友对这种恐慌看得真切:“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孩子是普通人,放过自己,放过孩子。”接纳自己的普通,更不要把对于非凡的幻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残酷的现实是,哪怕从概率上讲,大多数人的一生注定平凡。看见平凡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那才是孩子面对世界最强大的武器和盾牌。
当然,《小舍得》没有责难任何人的态度,就像它那句核心主题:不畏舍得,成长自有答案。它把问题托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告诉剧外的人们,不要怕,放下舍与得间的忧心和犹疑,抛开成年人刻板的评判标准,去帮助孩子释放他们自己生命的力量,成长的答案自会浮现。我们乐观地期待,思想的浸润能带来现实中教育相关做法的改变。可能,这正是温暖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