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涵 | 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0“富春山居·味道山乡”杯青少年主题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三等奖作品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高一(16)班
孙会涵
纳兰性德的词里道:“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入雪”。
当气温在几场冷雨后骤降,苍穹变得蔚蓝而高远,我便知,秋来了。时序的更替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夏去秋来,周而复始。
想起那句诗“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个时节,故乡的荞麦花也该开了。
谈起故乡,最先想到的,当是那一片广袤的田野。
我的故乡位于江苏省的中北部,江淮平原的东部,白居易的“淮水东南第一州”说的就是我的故乡,淮安。因坐落在古淮河、京杭大运河两大河流的交汇处、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这里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拥有怡人的气候条件以及充足的水资源,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于是,千百亩农田无边地铺开,延伸至看不见的远方,抵达各个乡村的边界 。
我所熟悉的农田,是外公外婆的栽种的那一片。儿时,未入学前,大抵是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吧,我都生活在无拘无束的乡野间。
记忆里,每值夏秋,便是乡人们口中“农忙”的时候。夏日午后,外公外婆结伴在地里插秧苗。在积满水的田里,拨开黑黝黝的淤泥,把秧苗插进去、固定好。小小的秧苗在地里一齐排开,是绿油油的,原本光秃秃的田地像长出了一根根绿色的头发,顿然漾出生机。
自然赋予这一棵棵小秧苗生长的能力,待到秋来时,再去一瞧,秧苗已经长得很高了,且从原本单一的绿色,变为金绿相间——金色是所结出的稻谷。而当稻谷脱去了壳、碾去了米糠层,即是我们熟知的米。
夏日流云,秋日金黄,稻谷飘香。黄昏时分,天边云霞烂漫,与田间金绿相映成趣。凉风习习,一穗穗随风轻摇,捧出沉甸甸的谷粒。农人们携带着镰刀或驾着收割机来到稻田,便随着“刷刷”和“隆隆”声,稻秆齐刷刷地倒下。平整的稻田被割下一个个“边角”,“边角”又逐渐扩增,像是张嘉佳生动的比喻“沙发被烟头烫了一个破洞”。
古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米面吃食是我们与生命的连结,而每一粒稻米所承载的,都有远超它自身重量的意义。由从田间收割的稻谷到餐桌上香软的米饭,粒粒稻谷都经历了晾晒、脱壳、碾糠等重重步骤,而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而这首诗真切地反映了躬耕者劳作的艰辛。
不禁想起一位可亲可敬的伟人——袁隆平院士,众所周知,他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而他孜孜以求的研究期间,又见证了稻田的多少个夏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对与吃食的追求也经历了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祖国地大物博,又为农业大国,稻田遍布大江南北。江北粗犷豪放,稻田也颇有英武豪迈之气势;江南秀美婉约,稻田在浸染之下显得清丽淡雅。不论是在群山峻岭中还是江河湖泊旁,正因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让稻田的种植面积得以扩大,让粮食产量得以增长,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正因为党的正确领导与人民的刻苦奋斗,才让新世纪的稻田越来越美丽、让新时代的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为生在国旗下、长在阳光里的新时代少年,我们应当体会劳动人民捧出一米一粟的不易,珍惜当下、勤勉节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更应当“竖起脊梁担大任”,结果新时代传递给我们的“接力棒”,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待来年,你我共同携手,再看稻田金黄,稻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