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定是聪明人吗
我们有时候常说某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不知自己可能也被别人冠上同样的称号。大家斗智斗勇,在社会上纵横捭阖,施展浑身解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得不亦乐乎。那么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源自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段话,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他批评社会上的某些人太精致,太利己,这样对社会不利。
什么是精致?高智商就是精致。什么叫利己?自私就是利己。太自私的高智商的人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或成长于落后自私的家庭观念和过分宠溺的家庭环境,或成长于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或潜移默化于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他们往往很刻苦,很努力,很会察言观色,很善于把握机会,因此他们比一般人在权力和财富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他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不达目的绝不善罢甘休。他们可以不讲道德,不讲文化,不讲理想,不讲情怀,他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规则,规避风险,殚精竭虑为他们自己服务。因此,高智商的人一旦只为自己活着,真的是很可怕的。
他们可以说是社会上的“聪明人”,就像古时候的“知(智)者”。孔子在《论语》中对“知者”多有描述。
《子罕篇第九·二八》,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明智的人是不至于迷惑的。
《里仁篇第四·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明智的人会利用仁。
《颜渊篇第十二·二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意思是,樊迟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爱护别人。”他再请教如何算是明智。孔子说:“了解别人。”了解别人可以算得上是明智。
《卫灵公篇第十五·七》,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去同他谈话,这样就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去同他谈话,这样就浪费了言辞。明智的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辞。”聪明的人不失人,也不失言。
聪明的人自古到今一直都有,他们办事得力,颇有成就,深受大家称赞。然而说到他们的为人,却不是最让人推崇的,因为他们仅仅是“聪明”,而还没有达到“仁”的高度。
有人说,我们把自己做好,努力让自己活得好并没有错啊!是的,每个人都有为自己活的权利,都有让自己活得好的理由。然而仅仅让自己活得好还不够,因为人还有更高的追求。也有人说了,我一介平民,能让自己过得好就是自己最大的追求了,为什么还要追求更高的东西呢?
因为我们在社会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打交道,那么我们怎样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呢?听得最多的回答是“别人怎样对我,我就对别人怎样。”然而这恰恰是最行不通的一种处世之道。比如别人对你好,你才对别人好,那别人为什么要对你好?别人对你不好,你因此也对别人不好,那你为什么不问一问别人为什么对你不好?
这样就失去了主动性,我们大多数人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所以现在很难有和谐的局面出现。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根本不去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根本做不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然“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想也别想了。
以上这些是什么?这是一个人希望做一个仁者,希望成为圣人的必由之路。不为别人着想,不懂得适当处理和别人的关系,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怎么能成为一个仁者?做个聪明人不容易,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样,做个仁者更不容易,因为行仁的人。不仅自己要努力,而且还要影响和帮助别人努力。
在《论语》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公治长篇第五·一一》)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他说的?
很简单嘛!子贡这样的人,有了一定的道德修养,他能够适时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他可以要求他自己(把不好的)“不加在别人身上”,然而他怎么能控制别人(把不好的)加在他身上。所以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能总要求别人怎样怎样,而是先做好自己,如果可能,把自己做好了,再去慢慢影响、感化周围的人。
这是仁者的追求,也是仁者的责任。仁者和知者有什么区别?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智者现实,利仁而仁;仁者理想,安仁而仁。在现实生活中,智者容易成功,那我们要做智者呢还是要做仁者呢?
我们不说漂亮话,有可能的话,我们先设法做一个智者,利仁而仁,先让自己感觉到人生的努力和追求,再遵从自己的内心慢慢做,希圣希贤,到时候,有可能会达到仁者安仁的境界。儒家对仁的态度只有两种选择,“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孟子·离娄上》)人生的选择也是如此,仁或不仁。
不仁者不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他们和仁者相对立,我们现在把不仁和不仁不义等同起来讲了,实际上讲的“不仁”并非现在所说的不讲仁德,不讲道义,而是指品德修养还没有达到仁者的标准。他们有可能是君子,但不一定是小人,也不一定是恶人。品性不一定卑劣,也不一定残忍,不一定害人,不一定盗窃,只是他们只为自己活着。
仁者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不仁者就是把一个字“欲”顶在头上。当有了“欲”,他还能算得上是“聪明人”吗?老子说“绝圣弃智”,说“少私寡欲”(《道德经19》),说“罪莫大于可欲”(《道德经46》)不都是教我们减少欲望,真正地去悟道吗?所以对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不推崇,不效仿,相反要为我们所不齿。
子贡是个聪明人,没人怀疑,但孔子表扬最厉害的却不是他,为何?当然也不能说孔子表扬的人就一定是我们要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但孔子推崇和表扬的人一定有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好学和自省,比如他们的心怀天下,比如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