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84期:学历史学文化资料多体量大怎么办?可以使用一种方法、启动一个思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84期#

学习历史知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料太多,要读的书体量太大,比如说人们常讲的前四史,《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这四本书每一本都得啃上3个月到半年,那么再加上一部《资治通鉴》,恐怕一年时间都啃不下来。在课堂上谈到这个问题,同学们就希望我分享一下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特殊经验和比较高效的方法。

今天我就跟大家谈一谈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先跟大家分享一个专业词汇叫“探方”,探是侦探的探,方是正方形的方。“探方”这个词是考古学的一个专门词汇,考古学的研究者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面对广袤的田野,他们会使用一种比较高效的研究探索的方法,要想对一大片田野的地下进行探查,肯定不能漫无目的的乱挖,这样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应该怎么做?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探索方法,就是在一些热点地区划分出一些正方形的方块,集中力量对这些方块进行挖掘探索和研究。这些划分出来的方块就被称为“探方”。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对我们学习历史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就是:体量大、内容多、人物多、头绪多,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这样的时候一定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漫无目的的瞎读、乱读。

我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切片法”,这个方法跟“探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什么是切片法呢?就是在一个历史时期之内,切那么一个时间段,一年或者半年,在时间段之内锁定几个热点人物和几个关键事件,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黄仁宇先生在写作《万历十五年》的时候,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

这几天我们讲了一系列的三国故事,前后差不多有10个,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其实这几天我们讲的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年份,是公元219年。这一年就是我用“切片法”切出的三国中后期一个关键的年份。我们在研究三国历史的时候,要对这一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公元219年是一个历史转折之年,在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影响了中华历史的大趋势和大方向。简单来说这一年:战死了三员虎将,损坏了两家关系;出现了一个王者,造就了一段神话。具体来讲是这样的:

首先是“战死了三员虎将”,上半年在定军山战役当中夏侯渊被斩;下半年在水淹七军战役当中庞德被斩,而到了年底,大英雄关羽关云长战败被斩。其次是“坏了两家关系”,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孙刘联盟彻底破裂,为随后的“火烧连营七百里”,孙刘两家一场大战,埋下了伏笔。再次“出现了一个王者,成就了一段传奇”,在这一年刘备占领汉中,曹操的人马大踏步撤退,退到了陈仓一线。刘备在沔水岸边自封汉中王,这就是“成就了一个王者”。同时在这一年,关云长水淹七军,刮骨疗毒,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大家可以读一读二十四史,搜遍中华历史故事,“威震华夏”这四个字只在关羽一个人的身上出现过,这确实是一段传奇。

那么在这些人物、这些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要问四个问题:第一,吕蒙偷袭荆州,为什么能顺利得手?第二,关羽对于明显存在的一些危险迹象,为什么视而不见?第三,刘备、诸葛亮方面的援军为什么没有及时出现?第四,关羽手下的部队为什么在撤退过程中很快就溃散了?导致关老爷走麦城的时候,身边只有数十名骑兵。这些问题都能够引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一些常用方法,锁定热点人物、热点事件,进行切片法,同时启动问题导向的思路,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探究,提升自己的思考,提升自己的理解程度。简单讲就是“切片法+问题导向”。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将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