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好老师会提问》第一篇

昨天看了高子阳老师的《“20个问题法”解读、建构与重构习作教材》,我觉得高老师没有指出这“20个问题法”的思维路径,是基于教师自身高素质而提出来的,对于一线像我这种教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今天,在阅读《好老师会提问》这本书的第一二章,我惊喜地发现了,20个问题法的思维路径是有的。

很遗憾的是,我真的没怎么看懂。

《好老师会提问——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升学生精准认知》这本书,是美国教育专家埃里克·弗朗西斯所著。这本书从好问题是做什么的讲起,阐述什么是引发精准认知的提问,怎么制定一个核心性的好问题……

看到这些标题,真的是莫名的兴奋。在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太需要这样的思维指引了。

“当我们用好问题提问学生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不在于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而在于答案产生的过程。所以,好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化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兴趣和潜能;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学习的深度。”

作者指出这本书的依据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和韦伯的知识深度理论模型中的标准。我的不理解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模型怎么理解?韦伯的知识深度理论模型如何判定?这两种理论的结合点又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作者用具体的课例来展示好问题,怎奈我自己对这些课例一窍不通。只是看出了作者是先写出了课例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来表述问题。

哪些问题称之为好问题呢?核心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假设性问题,辩论性问题,情感性问题,自发性问题。看着好像懂,一读例子又完全混淆。这些问题怎么和精准认知对应的?到底又是怎么设定出来的?虽然书中呈现出了一个公式——展示和讲述+常用疑问词、词组或短句+知识深度模型情境——我还是蒙的。

脑子里塞满了问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