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梁启超赞其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颂其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他拈来三段词
道出世人咂摸至今的“三境界”
他便是王国维
她曾说
篆体“诗”字
字的右半边上面的“之”
好像是“一只脚在走路”
“之”字下画一个“心”
当你们想起家乡的亲人
想起家乡的小河
就是你的心在走路
如果再用语言说出来
那就是诗啊!
她便是叶嘉莹
她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毕生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诗词给她力量
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而今天
我们将要从叶嘉莹的笔下
领悟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你到哪一层了呢?
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重境界
据《人间词话七讲》第四讲整理
作者/中国古典诗词学者 叶嘉莹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二六
人的追求有若干阶段,最初当然是追求衣食的温饱,然后要有家庭的温暖,要有朋友的友情,要追求名誉,要追求一个社会上的归属。但是,最高的一个价值体现就是完成你自己,就是你实现了自己。当你真正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的,你就会觉得那些低下的追求都是不重要的。不是别人告诉你不重要,而是你到了那个境界以后,自然就觉得那些事情不重要了。
王国维说,有最高智慧的人,真正的价值不存在于现实的物质的得失,而是存于真理,不存于主观,而存于客观。他们所努力的,就是追求宇宙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宁可牺牲自己一生现实的幸福。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世俗的、庸俗的学问和事业。
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追求大事业、大学问要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晏殊的两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说的是什么呢?善于读诗的人,不是只看外表文字,不是只看外表上所写的景物和感情。真正会读诗的人,要读出诗歌里真正给你呈现出的一个境界、一种意境。
晏殊这首词是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而写的吗?不是的,他写的闺中思妇。中国的小词写的常常是女性感情,而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注定是思妇的命运。所以他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女子一夜相思一夜怀念,一夜没能成眠。
等到第二天早晨了,她登上高楼,登上高楼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期待她所盼望的那个人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昨晚秋风刮得很大,树上的黄叶都被吹落了,本来窗前一树茂密的树叶,看不到那么远,可是“昨夜西风凋碧树”,女子现在登上到高楼,就能一直望尽天涯路。
这本来是写一个思妇登楼望远怀人,但是王国维是善于读词的人,就从里面读出一种境界来。这里边有什么境界?我们每天耳之所闻,目之所见,目迷乎五光十色,耳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耳目都被那些繁杂的、奢华的、眩惑的、迷惘的声光色彩所引诱了,所以你追求世俗之所尚,与世俗同流合污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能超越遮蔽在眼前的一切诱惑。要有超越的精神,才能看到高远的理想,才不是为个人的、世俗的、一己的得失而生活。所以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个境界。
第二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可是你想,一般的俗人连学问事业都不容易完成,何况王国维所说的大事业、大学问! 所以他说第二境界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服带子越来越松了,这是说人消瘦了。消瘦,是因为追求得艰苦,追求得执着。柳永这首词指的是一个现实的女子,是说为她相思怀念而憔悴。
王国维读诗读词,总是超越了诗词表面所写的现实,读出哲理的境界,所以“为伊”的“伊”,指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理想。为了完成理想,首先要摆脱世界上的一切蒙蔽,不要只看那世俗短浅的利益,不要为了一点点得失斤斤计较。这是超越的第一步。可是这还不够,还要有第二步——执着追求的毅力。并不是所有追求的人一定就能够得到。你心里一定要有宁可为它牺牲的准备。
第三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过,最理想的当然还是你追求,而且得到了。所以他最后写的是“得到”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追求了一辈子,忽然有一天恍然大悟,得到了。
得到的,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而是在内心之中,真正达到了一种自足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王国维所说的完全不是宋代那几位词人原来的意思,那么他这样解释可以吗?他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句话说了两层意思。
第一,就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词句,给读者高远的启发和联想,如果不是伟大的词人,是写不出来的。
第二,那么作为读者可以不可以把自己的联想说成是作者的原意呢?那是不可以的。你要解释说晏殊的词就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柳永的词就是第二种境界,那并不是作者的原意。
而王国维这样的解释,也是有由来的。从中国的传统来说,叫作“断章取义”。不管全诗写的是什么,断章只取这两句的意思,表示你有一种高远的眼光,一种高远的追求。
孔子教学生也是采取这种办法,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Franco Meregalli)也说过,这叫作“creative betrayal”,就是“创造性的背离”,他说读诗的时候可以背离作者原意,有自己更丰富的联想。德国美学家沃夫岗· 伊塞尔(Wolfgang Iser)也说,读书,就是要从你读的书本里面读出自己的创造性联想。中国古代从孔子,从《左传》里使臣的问答,就培养出来了我们国人带着丰富联想读诗的传统。这是王国维解释诗歌的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