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采风|大青山,一个演绎传奇的地方 2024-08-07 06:30:01 古县枞阳,这一方秀山丽水孕育了深厚的人文,繁盛过多彩的文化。浮山,远禄禅师与欧阳修对局谈禅,一番“因棋说法”而至名声大振,历代以来,名贤纷至沓来,成就了“第一文山”的辉煌;岱鳌山,除却夺人心魄的传说,从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家族起,姚鼐、朱光潜等诸多名家,赋予了“发脉岱鳌”之说的无穷魅力;灵秀白云岩,义青,法演,吴道新,让儒释文化在这里悄然交融,发散不息。随着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大青山又以她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青山之冠:“山”字形巨石 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之东15华里处,海拔高度300余米。山上植被茂密,苍苔老石掩映其间,青黛隐隐,故曰青山。这座山以陡峭著称,主峰一岳高耸,峰顶有一巨石,高约数丈。中间两道纵向裂纹,把大石象形成一个活脱脱的“山”字,朴拙地写在天幕上、云朵间,透着雄宏之气。 登临石上,四望空阔。东面,白荡湖水漾着盈盈白光;南面,澄江如练,直下三吴;向西南而观,则巍巍临江汉武阁,楼宇差参枞阳城,尽收眼底。山峦如染,尽皆冷翠,山花偶点,频添妩媚;莲城湖、菜子湖、羮脍赛湖,清波淼然,在冈峦田畴间伸展萦回,把清新春意丝丝洒向心底。这境界,丹青手的画笔是传达不出它的妙味的。 这山峰上有个金鸡洞,据说初时很大,内有人语鸡鸣,时见金盆碗盏晃动。坊间传说当年何如宠还去借过金银,更能守约而还。不过,后来却有居心不良之人,也去借金银碗盏,结果一去便杳无音讯。失信之后,一通电闪雷鸣,石洞便永久地闭合了,只留下一个很小的洞口。村民口中的故事只能是故事,但那意味却是深长而耐品的。要是在晴朗月夜,这里还可以欣赏“金鸡啼月”的奇观,这倒是事实。 东南山谷,虽不乏大石错杂其中,但整体还是壤厚土沃。半山之处,有庙宇数栋,便是石屋寺,相传为晋代高僧清供创建。元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据说有乌鸦为其清扫门庭,白驴化米供其饮食,“丹池”石刻仍很清晰。寺名石屋,初听时并不能有多少好奇。但一旦身临其境,就有一种震竦的感觉,让人大呼怪哉!这石屋之顶就是一块浑圆扁平的巨石,如冠如盖,更神似一朵祥云悬飘山上。大石阔200余平米,厚3米有余,不知从何处跌落,却一侧在山,一侧稳架于另一石上,两石间,居然严丝合缝,实属绝无仅有,令人啧啧称奇!不知是谁首先在这里造窗设户,形成一屋,足可纳百人之众。如今,这石屋以“相国书庐”示人,门联“一片白云终古在,数声青鸟到今啼”,其实是截取了一副长联的各自尾句,书香气息引得无数游人盘桓叹赏。 这相国指的是何如宠,字康侯,号芝岳,青山何氏第八世孙,为官明神宗、熹宗、崇祯时期,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世称“柱国元辅”,明末一代名臣。他居深山石屋而读,应该不同于范仲淹的依庙苦学。在他之前,何氏家族就出了个大明御医,看来何家应该有浓厚的兴学之风。王勃盛赞“谢家之宝树”,而谢太傅聚子侄而教就是传世佳话。其实,明清时期,各大家族都有选送族中颖异学童入家学读书的传统。这石屋应该就是何家聚族子而教的上佳之地。 在山下不数里处,便有座“何氏家庙”,三进布局,斗拱飞檐,雕梁漆栋,格窗板墙,甚是庄重。前进建筑屋顶设计为“升子顶”,把寓意寄托在建筑中,是习惯之举,但这个设计相当高妙。屋子里悬挂的“何氏家风”条款,首条便是“诗书孝友,积厚流光;立身行道,亲显名扬”。尽管有着浓厚的宗族教化的意义,但正是这样的教化,不仅一族有了行止的依据,它们也共同构成了稳定的社会基础。读书,行道,扬名,无不显示着积极用世的思想,正是如此家风,使得何家名流辈出,有过连出七进士的奇迹。这也正是一族兴学而获得的丰厚回报。 这石屋寺旁明末桐城学者姚康曾在此收徒讲学,而在石屋内闭门苦读的何如宠正是他的同门师兄。可以想见,此地曾经文风鼎盛一时,以致于开桐城派文风之先的钱澄之也慕名而来,留下了“六月炎蒸正中伏,老夫逃暑上石屋”的句子。石屋寺大石的背面有一首何相国的诗:“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代认前朝。”游人津津乐道于前二句,其实后二句的“认前朝”不是指刻诗之事,而是指前朝此地读书之风兴盛。这才是宰相激励后学的意旨所在。 由石屋寺向上攀援,一路曲径、丛林与大石。到得山脊,向东是主峰,向西行里许,则山石形状如卵如梨,或径数尺,或高数丈,和天柱山一样的地貌。其中一石大如整栋房屋,孤耸于苍穹。造山运动滚滚洪流,早已把它的棱角打磨殆尽,只是风雨却不能让它失去傲然的本性。石下罅隙,当地人称“老虎洞”。虎,倒并不可见,但大石之下之侧都是硕大卵石杂然相叠,形成一个隔而不断、曲折相通的石罅迷宫。游人可以俯身曲体作蛇行状,眼前有无穷妙境。光线不时地打个照面,风也有拂去微尘的热情。 越过这条山脊,是一个西南向山谷,号称“九龙谷”。九龙,是一个带着吉祥和帝王威严的字眼,常常出现在青山一带的各种名称中,如九龙村、九龙庵等,渊源都是一个“九龙厅”的传说。民间盛传,何如宠幼时家贫,曾沦为乞丐。一日要饭到了大户许静斋家,恰遇一恶犬穷追。情急之下,他直攀许家楹柱。这一幕让许静斋猛吃一惊,因为这正合了几天前的一个小龙盘柱的梦境。于是便资助他读书,并主动向何家提亲。何如宠发迹之后,便要帮助许家建祠,借以谢恩。岂料许氏族人却建成了“九龙厅”,还曾引出了一起波谲云诡的诉讼。 这个九龙谷从山顶一路下来,气象与前谷大异其趣。满谷堆石,浑朴苍古,参差上下,石级钩连,百步九折,峥嵘崔嵬,人行其间,恍觉是当年砯崖转石,一壑惊雷。石间古柏老枫,藤萝修竹,蓄满了苍劲和生机,回荡着百鸟幽鸣。村民说,这里春夏之季,雨水丰沛,飞瀑流泉漱树石,有“九龙飞瀑”之奇观。而这春日和暖,石隙间簇簇绿茶散发着悠悠清香。 秀山胜水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寄情养性之所。听幽鸟,看山花,掬清泉,红尘闲事尽可全抛。何云峰,这位大明御医,就看准了这方山水,归隐后,于此筑屋而居。荷锄种药,吟诗刻石,那是什么样的陶然心境?在谷口,有一石潭,清幽竹境极似柳宗元所咏。“凄神寒骨”是柳宗元的心态,而何云峰的心迹全在潭边石上所刻有的“亦自悠然”四字中。盘桓日久,并无倦意,反而是奇兴时生。九龙潜洞,二虎跑泉,石鼓悬空,裴仙故迹,汪圣遗踪,长江流带,翠峰笼云,鸟落沧州……云峰老人把观山所得,勒记于石上。每一处石刻,均是亲手所刻。一锤,一凿,一蒲包,一银须老者。时而凿石叮当,时而呷茶而赏,偶尔与随者论个短长,忘情超俗之心非金钱所能得。端庄厚重的文字,浸透了这位老者不苟的个性。云峰 旧宅 云峰公生祠(九龙庵),久经历史的烟尘,倾塌严重,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茶场时做过整修,老墙上刻有“青山何氏”的古青砖,以及庭中“大明御医何云峰”的墓碑,还能让人依稀想见当年谷中的人文之盛。这个茶场现在的新主人也是何氏族人,他叫何孔斌,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他的脑子里又有了一张新的蓝图。保护大青山五十年以上树龄的老茶,在小青山种植各种果树和西瓜,他已经在生态茶和生态水果上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他的农产品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大青山,钟灵毓秀,一颗闪耀着异彩的明珠;大青山,也是一个演绎传奇的地方。 来源:文乡枞阳 赞 (0) 相关推荐 (余德泉)难忘的感悟之“梅花香自苦寒来”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余德泉 这里主要谈我经历的艰苦生活. 小时候家住敦梓场,房子是稻草盖的.夏天碰上大风,稻草常被吹走.记得有一年夏天大风大雨,前面房 ... 曾汉举传奇之屋背开塘 曾汉举,曾是仙菊乡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他虽然存在于仙菊故老的口头传说中,但他更真实存在于历史上,并且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脍炙人口.那么,有关曾汉举的故事都有哪些呢? 第二章:屋背开塘 今仙菊乡仙洞村 ... 文乡采风|相会大青山 凌晨五点半,一双明亮的眸子准时从睡梦中睁开,到了该出发前往大青山的时候了.晨光微现, 空气中还带着一些寒意, 而我则满是前往大青山前的兴奋和小激动. 在长江北岸,有这么一座小城.她历史悠久, 景色优美 ... 文乡采风|春风,吹醒了大青山的美丽 枞阳县城的东北边,汹涌澎湃的长江北岸,一峰耸立,蔚然深秀,于群山之中分外显眼,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枞阳大青山. 2021年4月10日,阳光明媚,微风徐徐,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文乡枞阳采风团,随编辑老师们一起 ... 文乡采风|大青山游记 伍涛/伍娟兄妹 因文乡燕子主编相邀,上周六我和老妹欣喜参加了文乡平台组织的大青山采风活动. 采风第一站是参观何氏家庙.何氏家庙又称"敦睦堂",位于枞阳县枞阳镇大青山村,于乾隆辛卯( ... 文乡采风|何家姑娘游青山 作为青山何氏后人,我从记事起就向往着心中的圣地.青山何氏发祥地--大青山,听父辈们讲述了那么多关于青山的人文典故和美景,却一直无缘一游.这次,终于狠下决心,抛弃一切俗务,跟夫君一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 ... 文乡采风|青山一日游 文乡上次的"江南行"活动,我虽然没有参加,但能在每一位老师的佳作中感受到江南水乡之美,也相当于跟着老师的文字一起旅游了,特别是"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里我很是向往 ... 文乡采风|“九龙圣景”之考证 2021年4月10日,文乡采风团至青山采风,寻找到了"玉屏石刻",但对其所刻文字,尚有争论,本人学识浅薄,姑且试论之,方家尽可指教. 争论有两点: 一.是"九龙有十景& ... 文乡采风|青山厚重文脉长 文乡作者张雨林.张寅在何氏家庙前合影 六皖开先宰相家 2021年4月10日,随<文乡枞阳>乡友到大青山采风,参观了枞阳名门望族何氏家庙,使我大开眼界,学习到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方 ... 文乡采风|【陈明华】岱鳌读“道” 岱鳌读"道" 文|陈明华 小序 九月五日,我等文乡诸友,再往岱鳌山采风.既沉醉于岱鳌山的绝佳风光,也惊喜于麒麟镇经济发展的新谋划和乡村振兴的新战略.游程中看到,当地巧借资源优势,发 ... 文乡采风|【方和平】秋访岱鳌山 秋访岱鳌山 文|方和平 2021年9月5日,跟随文乡枞阳的文友们,第二次上岱鳌山. 上次是2020年的春天,这一次是秋天. 时隔一年,一春一秋,岱鳌山又长了一岁. 相对于它的亿万年不断上升,一年时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