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涉及的处方和加减引经药         ​​​

臂痛为风寒湿所搏。或因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除饮证外,其余诸痛,并宜五积散、蠲痹汤选用。

五积散——寒所袭而痛者

苍术 桔梗各600克麻黄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姜3片, 热服。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蠲痹汤===湿痹经络、血凝气滞作痛

酒当归  白芍 姜黄 黄芪羌活 防风各45克 炙甘草15克

治风温相搏,身体烦疼,项臂痛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

​羌活1钱,独活1钱,桂心5分,秦艽1钱,当归3钱,川芎7分,甘草(炙)5分,海风藤2钱,桑枝3钱,乳香(透明)8分,木香8分。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风气胜,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萆薢、苡仁;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桂心,加黄柏3分。

​当归1钱5分,赤芍1钱5分,黄耆1钱5分,姜黄1钱5分,羌活1钱5分,甘草5分,薄荷5分,桂枝5分。

主治手气。手肿痛,或指掌连臂膊痛。

​附子、当归、黄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风。

主治冷痹。痹病而身寒无热,四肢厥冷。

当归(去芦,酒浸)半两,羌活半两,甘草半两(炙),白术(炒)1两,芍药1两,附子(生,去皮脐)1两,黄耆(蜜炙)3钱,防风(去芦)3钱,姜黄3钱,薏苡仁3钱。

​主治气弱当风饮吸,风邪容于外,饮湿停于内,风湿内外相搏,体倦舌麻,甚则恶风多汗,头目昏眩,遍身不仁。

​寒湿痛

防风 苍术 桂枝 络石藤 当归各9 g

​制川乌 制草乌各3 g 薏仁30 g

​导痰汤加木香、片姜黄、姜白术==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疼、两臂软痹。

半夏(汤泡七次)120克 天南星(炮,去皮)橘红 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加生姜10片,

主治燥湿豁痰,行气开郁。主痰涎壅盛,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备注方中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红下气消痰,均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为佐使药。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开郁之功。气顺则痰自下降,晕厥可除,痞胀得消。

半夏4两(汤洗7次),天南星1两(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1两,橘红,赤茯苓1两。

主治痰凝气滞,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饮食,以及头晕,不寐,短气,谵语,中风,痰厥,痰呃。

白茯苓、桂心、半夏(汤洗10次)、干生姜、橘红、枳壳(炒香)、甘草各等分。

主治痰饮。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

神曲2钱,枳实2钱,大黄2钱。

主治消宿食,下郁积。主过食伤脾,健运无力,致食不得消化,郁于肠胃之间,而为泄泻。

川芎2两,香附8两,陈皮1两,苏叶1两,干姜1两。

主治痰注胁痛。

黄连2钱,白术1钱半,陈皮1钱,滑石1钱,黄芩半钱,木通3分,桃仁12个,甘草(炙)少许。

主治月水不利,脐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气攻胸膈,躯体肥满而有痰者。

半夏2钱,南星1钱,枳实1钱,赤苓1钱,橘红1钱,炙草5分,白芥1钱。

功能主治痰饮胁痛,走注有声。

僵蚕1钱,瓜蒌1钱,牛蒡子1钱,陈皮8分,银花8分,薄荷5分,泽泻5分。

功能主治痧因痰壅不降者。

旋覆花、半夏、陈皮、荆芥、五味子、前胡、白芍药、杏仁、桔梗、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妇人月水准信,痰闭子宫,不能受胎,其人肥白,腹不痛者。

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白茯苓(去皮)3钱,白术1钱5分(去芦),香附2钱,青皮(去瓤)2钱,黄芩(炒)2钱,瓜蒌仁3钱,砂仁8分,黄连(姜炒)2钱,甘草8分。

主治嗳气声闻于外,胸膈闷,舌黑、因气有痰者。

半夏、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

功能主治妇人肥白,痰闭子宫,月信准而不受胎,经来腹不痛。

指迷茯苓丸====臂痛难举。手足不能转移。

​茯苓60 枳壳(麸炒) 15 半夏(制) 30

​芒硝9 生姜10

​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指迷茯苓丸

董某 女 60

主诉:两上肢疼痛麻木20余年。

患者因年轻时月子不佳,出现两上肢疼痛麻木乏力不适。伴头部发间常起粟状红点,突起,瘙痒难忍,挠破后起皮结痂则转愈,痂片如头皮屑状。胃部不适2年余,虚胀,食不佳,纳少。睡眠差。大便2~3日一次,小便可。50岁停经。

脉:左寸数,关沉紧,尺亢大。

右寸上寸如豆,寸浮大,关沉紧,尺亢大。

舌:根部黄腻,舌下络脉怒张。

证:中脘停痰,中焦停饮。

指迷茯苓丸加减

法半夏10 茯苓30 芒硝(冲)10 生姜5片 枳壳15

川芎30 当归30 秦艽10 防风30 熟地90 鸡血藤25 全虫30 蜈蚣3条 透骨草30

治痰茯苓丸

【方源】《百一》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异名】茯苓丸(《妇人良方》卷三)、

​消痰茯苓丸(《直指》卷十八)、

​指迷茯苓丸(《玉机微义》卷四)、

​千金指迷丸(《医学入门》卷七)、

​世传茯苓丸(《准绳?女科》卷二)、

​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十七)、

​指迷丸(《金鉴》卷四十一)。

【组成】茯苓一两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半夏二两 风化朴消一分

​【用法】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以生姜汤送下。

【功用】

①《医学入门》:潜消痰积。②《中医治法与方剂》:燥湿导痰。

​【主治】痰浊内阻,手臂痊痛或抽掣,不能举物,肢体麻木,眩晕,梅核气,癔病,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

①《百一》引《指迷方》:臂痛不能举手,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与上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

②《准绳?女科》:手臂抽牵或战掉不能举物。及脾气虚弱,痰邪相搏,停伏中脘,以致臂内筋脉挛急而痛。

③《法律》: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

​④《中医治法与方剂》:痰浊内阻的眩晕及颠疾。【宜忌】《医方论》:非大实者不可轻投。

​【方论选录】

​①《医方考》: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饮不生;枳实削坚,风化消软坚,坚去则痰不固。

​②《成方便读》: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消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

③《中医治法与方剂》: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加枳壳和风化消而成。小半夏汤为著名的燥湿祛痰,降逆止呕剂。本方用之以燥湿浊而祛痰涎,配枳壳调畅气机,气行则痰湿亦行;又以茯苓利水渗湿,导水湿痰浊从前阴而出;风化消软坚涤痰,导痰浊从大便而出,共呈燥湿行气,消解顽痰功效。

​【临证举例】

​①手臂抽掣《百一》引《指迷方》: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常若有人抽牵,两手战灼,至于茶盏亦不能举,只以此药治之,皆随服随愈。

​②肢体麻木《四川中医》(1984;4;48):冯某,女,50岁,右侧腓肠肌外缘麻木三个月,面积约有4X6cm。查患者舌象正常,脉滑实,乃痰客经络,血脉失养所致,疏方指迷茯苓丸,服12剂获验。

​​③梅核气《四川中医》(1984;4;48):赵某,女,36岁,咽嗌不适半年,如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经耳鼻咽喉科检查无异常,脉滑,苔白,遂断为“梅核气”,方投指迷茯苓丸,服10剂后病愈。

​④癔病《河北中医》(1984;4:47):陈某某,女,46岁,因家务事发生口角后,遂至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寡言少语,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时而胡言乱语,曾用西药氯丙嗪、谷维素、安定等不效。患者表情淡漠,语无伦次,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数,自感胸中有物堵塞。此留饮为患,疏指迷茯苓丸方加减:茯苓12克、枳壳12克、半夏9克、芒消12克、远志12克、石菖蒲12克、生姜3片,进2剂,大便通利;诸症遂减,食欲有增。后减芒消为9克,继进3剂而愈。

十全大补汤===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和气调血。

​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以两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

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葛为引经。

后廉属太阳。 本、羌活。

外廉属少阳。柴胡、连翘。

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

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

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

茯苓丸,由茯苓、人参、炒桂心、干姜、半夏、橘皮、白术、葛根、甘草、枳实组成;

功能健脾化痰;

主治妊娠恶阻,心中烦闷,吐闷颠倒,头眩等。

(2)《普济本事方》茯苓丸,由

朱砂、菖蒲、人参、远志、茯苓、茯神、铁粉、胆南星、半夏曲组成,功能补气安神,化痰定惊;

主治风痰,惊悸头眩.

五积散处方

​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炮制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

​功能主治: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备注:方中麻黄、白芷发散表寒;干姜、肉桂温散里寒;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