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临习《西狭颂》
(一)、《西狭颂》的字形特点
《西狭颂》共由385个字组成,以字形分类,形字约占79%。横长的占16%,竖长的占5%。所刻字体的大小,约有9—10厘米,在汉隶中算是大字了。因为总体是方形,横画与横画之间间隔宽大些,所以文字显得既大又清晰明朗。如:“造、进、远”这三个字都是在“之”字的中央写下它的偏旁“云、冠、诈、驻”这几个字,使人看去真象建筑物一样笔直地竖在那里。“壁”字的土字不写在口的正下边,而是稍向右挪,表现出有趣的造型。“货”“降”二字也有同样的效果。《西狭颂》中,作为汉代隶书有些字是变了形的。例如:“长、继”“幼、以”等字,某些部分是篆书的笔画,还有“无、稔、人”等字,传统木简文字的风格和笔致也散见其中(见图)。
《西狭颂》有些字的变形和简化是独有的。“徼”的偏旁用“亻”“烧”字的偏旁简化为“堯”,“悦”字的“忄”形状与“惟”字偏旁相同者,以及“厚、强、财、致”四字的结构在其他碑中未见。
(二)、《西狭颂》的笔画特点
《西狭颂》的横画,以方笔为主,通常以藏锋入笔,收笔时不下按,出现波磔时稍稍用力并以细笔徐徐挑出以控制波势。从“三、古、西、而、五”五个字的起笔来看,都是开始用短笔竖加在横画,然后向右送笔,本来是一横画,又加上了波磔之外的装饰。起笔相似的如“面、下、高”等字,还有“之、造、道”等字的最后一画也有一短画。《西狭颂》的竖画都是垂直的,但“创、斯、骑、阿、千”等字的偏旁,带有波势的竖画既保持了字体的平衡,也显得更为灵巧。
《西狭颂》横画全用直线,是水平的,竖画是垂直的,加上相等的间隔组成文字,这样自然整体就变成方形。字形端正并不会令人有压抑感。如:“押、诈、图”等字其偏旁结构大小的组合很奇特。“于、乃”原是直线的,也写成了弯曲的,“后”字左边斜画部分也写成了直线,“抑、月”二字的左撇也是弯曲的,这也是遵循了隶书的特色“波势”。还有即使用直线,只要有波势的意识,波磔也会自然形成。如“立、正”二字下半部,笔尖一挑就像切削一样,波磔就垂直的立起来了。“讳、都”二字是在短横出现波磔的,好似整个字体的骨骼放在一个方框中,只有波磔部分向框外探头一样。
《西狭颂》的点也是藏锋笔法,其写法各种各样,有逆笔向下的、横挥的、斜挥的、向上钩的等等。“灬”四个点起笔很小,收笔很大,大小不同,挥向也不一样。如“弱”字的“冫”,“清、渎”的“氵”从左向右用力点出,远看成放射状,“雲”的雨字头,“禄”字的旁点都是垂直的横画为中心,左右用了腕力的。
《西狭颂》多用篆书的造型。以曲线为主体构成圆形字体,“宀”最为突出。没有直线的“宀”头的字。如“害、容、字、官、守、寡、宿、冠、寅”等字都以曲线为基调,“瑞”字的右旁,“常”字的中下笔画也用曲线处理(见图)。“爱”字也是以曲线构成,整个字体的轮廓形成了圆形,左捺右撇似已跨出圈外,给人以宽松悠闲的印象。“以”字完全按照篆书的造型,强调了横画、竖画向外弯曲,整体又似圆形。如“山”字的左右两画向外对峙,与此相连的横画也似有些弯曲。“约、继、幼”,整体不成圆形,但其他部分也以和幺的曲线同格调的点画构成了全体。“幼”字的力旁也是一笔有力的曲线。“于”有篆书遗风,令人产生怀古情绪。
《西狭颂》的波磔不太显著,表现最突出的是在捺和斜画,如:“人、造、惠”等字由直线笔画构成的字形,其笔法已与楷书相近,虽短短向上一挑而已。其它波磔则是在方直与圆曲两个相对立的笔法混合时和两者相调和时产生波势。如“三、王、五、二”等字,波势上出现在最后一画。“古”字的口略呈圆形也是为了与横画的波势相呼应。“西”字则是口的横画有波势,“面”字的直线的回与第一画的横笔呈同一步调,可是这三个字都是把口字结构放大,使得第一画的起伏并不令人注目(见图)。再看看3个“人”字、9个“之”字、9个“不”字、7个“以”字和5个“有”字,加以比较,就可以体味《西峡颂》中由波势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书法意味来了。
(三)、临《西狭颂》应注意的几点
临书《西狭颂》时有些字的横画,如“三、而、古、五”等字,怎么也写不出来与其形体一样的习作,常令人感到困惑,我临摹体味出,这一笔画的书写,首先打上一短线,然后沿着这条短线引出而成一横画。“之”和“造”字的左下角的一笔,也先打上另外一画而成。否则,很难书写成功。
临习其它碑帖文字时,从起笔到收笔总有迟速之分。但是在《西狭颂》中,横画或竖画中间部分有变粗的,腕力也可变换,然运笔的速度大体是匀速的。我体会到运笔慢些,笔力沉重些,才可体现出其厚重有力的味道。
书写隶书不少人惯用长毫,但得心应手的是中兼毫,书写中运用中锋很自如。临习熟练之后也可以用纯羊毫,它比之兼毫,线条更易于变化,笔锋容易扭动,钩、挑更加自如。用墨以普通浓度最理想,浓墨不宜,清墨、淡墨也可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