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孙权为何嘲笑?因为当时讲究“以德服人”
据裴松之引《荀勖别传》而注《三国志·贾诩传》记载:晋司徒阙(通“缺”),武帝(司马炎)问其人於勖(荀彧侄孙)。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孙权笑之。
这段记载非常有意思,是说晋朝时三公之一的司徒空缺,晋武帝司马炎问大臣荀勖(xu)谁可以担任司空,荀勖回答:三公必须是众望所归之人才能担任,不能所用非人,当初魏文帝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曾经遭到了孙权无情的嘲笑。这里边就有个问题了,人家曹丕任命自家官员,孙权凭什么嘲笑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两汉至三国魏晋时代,讲究的是“以德服人”,谁的德行高、名气大,谁就能做官。一切还要从两汉的官制说起,科举考试是隋唐之后封建王朝的选官制度。在两汉时期,施行的是察举制,察举制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品德,然后才是能力。
我们读史书经常发现,某某人举孝廉、举茂才。在两汉,只有被举为孝廉或者茂才,才算有了做官的资格。袁绍、曹操、袁术等人都是被举孝廉,然后才出来做官的。孝廉是“孝顺亲长、廉洁正直”的意思,因为两汉奉行“以孝治天下”,所以“孝”被视为最重要的品德。
而且,东汉时期因为有太学,所以当时社会有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比较出名的有许劭兄弟、郭泰,向袁绍、曹操都曾希望许劭能给自己一句好的评价,以此在社会上混,结果曹操得了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简而言之,在东汉你想做官,第一要德行好,第二得有好的风评。
曹丕为何任用贾诩为太尉?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说白了就是为了报答贾诩,因为贾诩的一句话,坚定了曹操传位给曹丕的决心。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曹操明白了废长立幼的后果,加上贾诩对曹丕的忠告,所以曹丕很感激贾诩帮助自己成为继承人。
贾诩有什么问题呢?
贾诩的才能是没什么问题的,个人品行好像也没有不良记录,但贾诩最大的问题是在当时人看来,德行不够。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董卓被诛杀后,李傕、郭汜等人准备逃跑,贾诩劝他们反攻长安,结果导致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威胁汉献帝,这就是所谓的“文和乱武”。
其实除了孙权,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非常看不上贾诩。陈寿的《三国志》,贾诩是和荀彧、荀攸合为一传的,这引起了裴松之非常不满。他说“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意思是说,贾诩的为人可太差了,远不如荀攸,把他们合为一传,非常不合适。
如何评价贾诩?
陈寿把荀彧、荀攸、贾诩合为一传,先不提品行问题,最起码在陈寿看来,贾诩的才能、贡献是足以和荀彧、荀攸相匹配的。贾诩的战略眼光、战术设计,在三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顶级的,不亚于荀彧、诸葛亮。
至于品德问题我是这么看得,贾诩身处西凉军中多年,之所以劝李傕等人反攻长安不过是为了保命,而且进入长安之后,贾诩也一直在保护汉献帝和朝廷里的公卿。这实在没什么好批评的,难道贾诩为了讲究德行,就应该死在乱军之中吗?
再者来说,许多人都说贾诩先谋己,后谋人,这难道也算是错的吗?如果自己都不能生存下去,提别的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人说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是成就了自己,害了张绣,其实曹操对张绣不错,张绣也在曹操麾下南征北战,总比跟着刘表、袁绍之类的强吧。
总而言之,我个人是非常欣赏贾诩的,身处乱世之中,能够保全自己、保全家人,高官厚禄无疾而终,然后能够为当时历史走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什么好批评的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