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276)沈阳市2021年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三)

沈阳市2021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其它试题答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似建筑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B.“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的命名,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C.“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D.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通过审美教育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性作用来说的。
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它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对人情感的改变也能够
十分迅速。
B.《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事物,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韧,刚毅简约。
4.材料一中使用的论据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你认为00后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趣味?借助怎样的路径可以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戏  衣
聂鑫森
农历的六月初六,民间称之为晒书节。
江南悠长的梅雨季节早已过去,到了晒书节这一天,读书人把书拿出来晒,去霉祛湿,书香满院。晒书节晒的当然不仅是书,还有被褥、衣服及其他该晒的什物。在古城湘潭,家家都遵循古俗,格外珍惜这一天的阳光。
今天是星期日,来加班的高声,正孤零零地坐在办公室里发呆发愁。
高声是个优秀的小生,自从当上团长,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让京剧团红火起来。现在京剧团真是凄惨,只有几出让人看厌了的戏,经济效益差,人心也散了。几个月前,他请编剧,将老本子《西厢记》改写成青春版的《红娘》,人物不变,名段不变,力图在音乐、服装、道具上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戏排好了,专家都赞不绝口,只对戏衣特意交代,要重新设计,既要古典,又要时新,要让人眼睛发亮。弄好了,争取一炮走红。
说得简单,钱呢?光戏衣就要十几万,文化局没资金,拉赞助没门路。“怎么办啊!”
就在他连连叹气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是寇晓丹打来的。
“小高啊,我快退休了。今天想请你、演红娘的文雯,还有操琴司鼓的几个乐手,十点钟,带上乐器到我家来一趟好吗?”
“好……吧。”
他不能不重视这件事,谁都有退休的这一天啊。可为什么还要演员、乐手带乐器去呢?
寇晓丹是团里的检箱人。京剧后台设有大衣、二衣、三衣(靴包)、套帽、旗把五个“箱口”,演员需要什么东西,由检箱人拿给他们并帮助束装;演出完毕,再由检箱人分类清点入箱。寇晓丹把这些烦琐的事,做得认真细致,从不出乱。平时她满脸微笑,话语轻柔,再傲气的名角也对她尊重三分。她原是花旦,眼看着大红大紫时,一场大病让她倒了嗓。不能成角儿了,她就当起检箱人。一辈子没结婚,孑然一身,一干就干了三十年。
准十点,这一群人都站在小巷中这个庭院的门外了。高声正要敲门,院门忽地开了。
寇晓丹笑吟吟地拱了拱手,说:“惊动各位的大驾了,请进!”
一进门,所有的人都惊得敛声屏气,眼都直了。
院里立着好几个高高的木架,木架上横搁着长长的竹竿,竹竿上晾晒着五彩斑斓的戏衣,蟒、靠、帔、褶,竟有两三百件。戏衣“上五色”的黄、红、绿、白、黑,“下五色”的紫、蓝、粉红、湖色、古铜色,交相辉映,炫人眼目。
文雯惊叫起来:“寇老师,您居然收藏这么多戏衣,今天晒霉,您是让我们来开开眼?”寇晓丹矜持地一笑,说:“大家请坐,让大家来是请大家吃个饭。”
高声说:“您要退休了,应该团里请客,怎么还让您破费?”
“团里困难哩,由我做东吧。新排的戏多好,可惜没钱置办戏衣。这些戏衣,大部分是我那铁杆戏迷的爹收藏又传给我的,其余的是我自个儿置办的。可惜式样老套,青春版的《红娘》用不上,要不,我都捐给团里。
院子正中的大树下,摆着一张八仙桌,大家谦让着围桌而坐,默然无语。
文雯的眼圈忽地红了。“我都想改行了。有模特队找我加盟,可我不甘心啊!”
高声坚定地说:“这个戏一定要演下去。家里还有几万存款,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十万……”
寇晓丹连连摇头,说:“不行!戏衣的钱,我有办法了。”
大家都直瞪瞪地看着她。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晒这些戏衣了。我爹收藏戏衣,是因为他太爱京戏了。我呢,不能上台唱戏啦,看着戏衣算是我最大的安慰。京戏是我的命根子啊!”
说着说着,她眼泪也出来了,连忙揩去。
“团里缺钱,我不能袖手旁观。这些戏衣,我卖给外地的一个收藏家了,二十万,全捐给团里。约定明日在这里钱、货两清。”
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高声说:“这怎么行?就算团里借的吧。”
“不!若是借给团里,你们有了压力,戏还怎么能演好?是捐给团里!我一个老婆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文雯嘤嘤地哭了起来。寇晓丹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膀,柔声说:“小文,别哭!我还有件事拜托你们哩。我要退休啦,这么多年,就没当着人唱过戏,今天劳烦大家陪我彩唱《红娘》中的几段,再让我过过戏瘾,好吗?”
“好!好!”
“那我们化妆、穿戏衣去” ……
锣鼓声、京胡声响了起来。晾晒戏衣的庭院成了舞台和布景。年过五十的寇晓丹,此刻成了风情万种的崔莺莺。
忽然院门外,传来一片叫“好”声。原来巷里的老少爷们,被锣鼓的声响引来一起听戏。高声忙把人都请进院来。今天寇晓丹,正正经经地面对众人唱一回戏……
青春版的《红娘》,轰轰烈烈地上演了,红了大半边天。
退休了的寇晓丹,早就搬出了那个世居的庭院,悄悄地住在城郊两小间简陋的平房里。
一天,文雯哭着跑到办公室,“高团长——寇老师没卖戏衣,卖的是那个庭院。她现在的住房是租的!”
高声沉默了一会,朗声道:“我们都像她一样,这京戏不兴旺才怪!”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剧团将老本子《西厢记》改写成青春版《红娘》,表明传统京剧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断改变,来迎合新时代观众的审美情趣。
B.《红娘》的演出经费不足,折射出当下京剧的困境。在众人协力下《红娘》最终成功上演,寄予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期盼。
C.“风情万种”“正正经经”,表现了已年过半百且多年不唱戏的寇晓丹,沉浸于角色当中,专业精神不减当年,令人由衷的敬佩。
D.文雯作为年轻一代京剧演员,是文中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却别具匠心。多次写到她的“哭”,状态不同,原因也完全不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主要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高声锐意进取、敬业奉献的团长形象,他既是推动情节的关键人物,也衬托了主人公寇晓丹的美好形象。
B.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寇晓丹做检箱人的缘由和工作态度,不但展现了她细致严谨、平和坚韧的个性,更是突出了她献身京剧事业的可敬品格。
C.小说文笔细腻,刻画的人物神态、动作跃然纸上,描摹戏衣华美炫丽,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巧妙的安排。
D.小说以“戏衣”为题,围绕“戏衣”展开情节,“戏衣”既是京剧的文化符号,也是京剧人的情感寄托,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8.文中有“晒书”和“晒戏衣”两处场景描写,请简析作者的构思意图。(4分)
9.小说以“卖庭院”结尾,如果将其改为“卖戏衣”,你认为哪一个效果更好?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已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
(节选自《元史·许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B.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C.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D.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的察举制科目,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时是对举人的雅称。
B.顿首,指头叩地而拜,是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的致敬礼节。而空首则是最为隆重的礼节。
C.岁饥,指年成不好,灾荒之年之意。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
D.七十,为古稀之年,古代也有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的说法,致仕亦是退休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楫才德兼备,颇受赏识。他有才有德,丞相和左丞对他非常器重。世祖认为他应答得谦恭智慧,任命他担任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
B.许楫善于进言,重视农耕。劝谏商挺募民屯田,后被朝廷采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C.许楫查案细致,秉持公正。任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期间,行省下令讨伐叛贼,俘获贼兵,经许楫查问后,使六百多良民免遭冤枉,遣返回家。
D.许楫威望颇高,智谋招降。徽州因饥荒盗寇横行,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谈判,并请退兵三十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最终以妙计使寇众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2)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
14.许楫为劝农副使时,劝说安西王相商挺募民屯田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
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老友的帮助下求得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自号东坡居士。陶渊明50岁游斜川,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做斜川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似无理而实妙,开篇即具有奇句夺目之效,言说唯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
B.词的下阕暗含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既引出苏轼对陶渊明斜川之游的向往,又饱含着深沉的感慨。
C.“吾老矣,寄余龄”,既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又表达了苏轼纵情山水,渴盼终老于此的心愿。
D.本诗写景富于立体感,鸣泉、山亭、远峰等景物,声色相映,错落有致,写出了田园景物的恬静与清幽。
16.词的第二句写“只渊明,是前生”,请结合全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分析苏轼和陶渊明在人生境遇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   )。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书中得到益处的。
鲁迅主张“自己有主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选择、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他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他还强调读书必须要联系实际,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所以思索不仅需要以社会现实自己细心观察,而且需要内心反省活动,旨在用自己的眼睛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为目的。这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权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
B.前者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权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后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
C.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权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后者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
D.前者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权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有关。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右脑与个人的情感和创造力有关,左脑则跟逻辑思维有着更多的联系,在两者之间占据中线的便是中枢神经系统。当人们把四肢移动到身体中线附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大脑会同时激活,一起协调肢体的运动。基于以上理论,双臂或者双腿交叉,有助于大脑发挥出最佳效果。
除了与大脑有关,也有研究认为,人们跷二郎腿是为了调整身体的重心。人在坐着的时候,椎间盘会比站着的时候承受更多的压力,,跷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此外,社交礼仪观念上的灌输,也对跷腿习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久坐易疲劳,,线条感和安全感都有了,所以被很多人广泛采用。但习惯性跷二郎腿危害很大,不容忽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阅读上面材料,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上新了·故宫》《我在颐和园等你》《非凡匠心》等节目所带有的“沉浸”性质,让历史典故从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影像,兼具鲜明的主题性、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让观众们感受到氤氳在古老历史中的文化气韵。
然而,2021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没有批准八达岭古长城沉浸式实景遗产游览项目,认为其对长城整体景观风貌存在一定负面影响。这对方兴未艾的沉浸式文旅提出了一系列思考题。
学校计划举办演讲比赛,你作为班级代表,请就“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沈阳市高中三教学质量监测(三)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C(“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文中所说的“青年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
2.B(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
3.B(墨子的观点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4.论据丰富,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2分)论据典型,论据契合论点。(2分)
5.培养具有欢乐、光明(健康)、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D(文中三次写到文雯的“哭”,“文雯的眼圈忽地红了”“文雯嘤嘤地哭了起来”“文雯哭着跑到办公室”,后两次哭的原因有相同之处,所以D项里“原因完全不同”有误。)
7.A(“主要运用动作描写”不准确,应为“心理描写”。)
8.开头“晒书”的场面,交代了地方风俗,增添了小说的文化氛围。引出后文晒戏衣的情节。“晒戏衣”表现寇晓丹藏衣之丰富,足见她和父亲对京剧的挚爱。与开头“晒书”相呼应,并为下文寇晓丹声称卖衣拍戏作铺垫。(每点2分,每句1分)
9.示例一:“卖庭院”效果更好:“欧·亨利式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前文交代她要卖戏衣,与结尾的卖庭院形成巨大反转,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突出人物形象。寇晓丹宁可卖掉世居的庭院,租住在郊区简陋的小屋,也不舍得卖掉戏衣,更突出她为艺术无私奉献、执著追求的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形象。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献身京剧事业、弘扬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卖戏衣”效果更好:结构上呼应前文,从晒戏衣,对戏衣不舍,到卖戏衣资助演出,情节自然发展,顺理成章。突出人物形象。为了拍戏,她把父亲和自己最珍爱的戏衣都卖了,突出她为弘扬传统文化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献身京剧事业、弘扬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两种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正确标点为: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重点标志词为“曰”“耶”“也”,“公”“巨济”“楫”“徽州”为各句主语。)
11.B(稽首是最为隆重的礼节。)
12.C(皆是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期间所为。)
13.(1)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体恤你们,哪还用金帛来求见!(抚字、汝辈、奚各1分,句意1分)
(2)许楫察知这个情况后,释放了佃户,关押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英明。(审、系、服各1分,句意1分)
14.京兆西郊有几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收获的谷物可供给王府之需。(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于元裕,十五岁时凭借儒生的身份参与词赋科选拔考试而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许楫到了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许楫拒绝接任文簿官,而被改派主持用印的工作。丞相安童、左丞许衡对许楫非常器重。一天,许楫随行省的长官立于殿下,元世祖见他胡须飘飘,身材魁伟,问:“你是秀才吗?”许楫叩头回答说:“臣在学做秀才,不敢自认为秀才。”皇帝因他善于答问,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不久,朝中设立大司农司,许楫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与许楫相遇,许楫对商挺说:“京兆的西郊,有几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每年收获的谷物可供给王府满足所需。”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被朝廷采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朝被平定,皇上命平章廉希宪在荆南府行中书之职,以许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体恤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第二年,提升许楫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暗中许以一半家产诱使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察知此情后,释放了佃户,关押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英明。后来许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招讨使郭昂讨伐叛贼董旗,俘获了很多贼兵,经许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六百多人,都遣返还乡。
至元二十三年,被授以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总管全国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刻剥百姓,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钱两千锭,王巨济还恼怒于征收得少,要再加千锭。许楫至巨济处对他说:“阁下是要百姓死,还是要百姓活?如果要百姓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徽州幸免征赋。许楫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徽州的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饥荒拒险做了盗寇,行省右丞教化(人名)用兵去抓捕,双方相持七个月,于是派人前往说服。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行省立即发驿书召许楫,命他前往招降。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请给我们张榜。”许楫回报教化,请求退兵三十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人名)代替教化,许楫再把原来的话告诉高兴,高兴听从他的计谋,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
至元二十四年,授予许楫太中大夫、东平总管,他辞官两年后逝世,终年70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本诗主旨饱含着宦海浮沉的感慨。此诗句虽有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也有自我排解的慰藉之意。但是并非表达纵情山水,终老于此的心愿。)
16.相同点:(1)都是躬耕田园,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恬然自适的满足。(2)都有对官场的失望、无奈和人生迟暮的悲叹。
不同点:(1)原因不同:苏轼因遭贬谪而躬耕东坡,陶渊明因不满现实辞官归隐。
(2)情感不同:苏词有对宦海浮沉的感慨,而《归》充满了对归家生活的欣喜与期待。(相同点两点,每点2分,不同点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每空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18.A(结合句意,前文提到的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第一种是读书缺乏独立思考,原因在于被动全盘接收,第二种是总归得不到好的,原因是受到权益和偏见的影响。)
19.D(比喻。A.拟人,B.夸张,C.借代、互文。)
20.搭配不当。“以社会现实”后缺少搭配,改为“以社会现实为根据”或“以社会现实为依据”;也可将“以”去掉,改为“自己细心观察社会现实”。分句间语序不当。两个分句是递进关系,根据文意,思索要内心反省,更需要自己观察。句式杂糅。“旨在……为目的”杂糅,改为“以用自己的眼睛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为目的”或“旨在用自己的眼睛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人为什么爱跷二郎腿为了避免重心产生偏移(或:为了保持身体的重心)因而跷腿时身体比较放松(每处2分)
22.跷腿大脑(神经系统)重心礼仪危害(每点1分)
四、写作(60分)
23.材料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话题,给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或批判性思维来论述。片面立意分数不高于45分。如果能够从保护为本,传承为魂的角度来谈,抓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关键点,为最佳立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