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千年的镇国之宝「先秦石鼓」上到底记载了些什么

原创2021-05-17 11:10:53·老郭说宝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郭说宝。

上一期我给大家讲述了陈仓石鼓命运多舛的一生。那么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石鼓到底是什么朝代制作的,为何要采用花岗石来制作;上面又刻了一些什么文字,这些文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学术价值,竟会被历朝历代视为国宝。

为什么要用石鼓来记录文字

一开始,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非常重要,想要把它记录下来传给自己的后代,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按照现在的观点,我相信您的回答不外乎是写在纸上或者用电脑记录下来保存到网络上。如果大家有别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我会逐一回复。

100多年前的古籍就已经破败不堪

纸张的脆弱性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很容易就会被损毁,那些传承几百年的古籍现在都异常脆弱,我们所能够查阅到的所有资料,都是将这些古籍数字化之后的结果,你想去博物馆或者档案馆翻阅,除非你是专家学者,否者基本不可能。那么,数字的方法又靠谱么?

3.5英寸软盘

我们自从开始使用电脑之后,从5.2英寸的软盘开始,估计这玩意儿见过的人都不多了。一直到现在的机械硬盘、固态硬盘,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很大的技术革新,以前的东西很快就被淘汰。而里面的数据如果不在淘汰之前尽快转移到新的设备之中,也会慢慢丢失。而且,这些淘汰的硬盘自然损坏的几率也很大,相信大家都遇到过系统崩溃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如此一来,数字化的存贮,至少在目前阶段,我个人认为还不如纸张靠谱呢。

那么,古人在文化传承和数据备份上,是怎么做的呢?

书籍自然是一种媒介,书籍的概念包括了纸质书籍,也包括纸张发明之前的竹简,刚才已经提到过书籍的脆弱性,保存至今的其实和几千年的文化信息数量级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那除了书籍还能有什么保存的方法呢?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对没错,那就是石刻。

摩崖石刻

石刻的方式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当然,石刻也分为很多种,有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摩崖石刻;也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府记录重大事件所使用的碑刻;也有一些金属器皿上的铭刻;当然还有达官贵人死后的墓志铭,不过墓志铭其实也算是一种碑刻。

我们今天要讲的石鼓文,其实也正是碑刻的一种,或者可以说是碑刻的前身。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自然界之中,如果想要最长久的保留信息,石头才是最佳的选择。不同质地的石头,硬度也是不一样的。普通的砂石根本经不起岁月的洗礼,所以,咱们的古代先贤们,通常都会选用硬度较高的石头,诸如玄武岩和花岗岩来作为碑刻或者石刻的基石。玄武岩和花岗岩按照现在的莫氏硬度来看的话,大约在5-7之间。这个硬度已经和古代最流行的青铜器或者铁器的硬度相当,但比金属拥有更强的耐腐蚀性,所以才会成为信息留存的最佳材料。

石鼓之一

回到石鼓,我在上一期说过了,石鼓是由坚硬的花岗石凿刻而成,所以才能跨越3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但岁月依旧没有饶过它们,部分石鼓上的文字早已斑驳到不可辨认,这其中除了人为的因素之外,自然脱落也是必然的。所以说,人类文化的传承,还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石鼓是什么年代凿刻的

关于石鼓凿刻的具体年代,学者们至今仍有争论。从中唐时期被发现开始,关于石鼓的凿刻年代就一直是个学术争论的话题。上期我们说过,时任中书舍人的韩愈在了解到石鼓被弃于荒野之后,曾上书朝廷要求将石鼓移送太学之中保存,但因朝廷百废待兴而被搁置了8年之久。期间韩愈还曾写下过一首长诗名曰「石鼓歌」,诗文中的前四句为: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这几句诗的大意就是,我的好友张籍手持石鼓文的拓本来让我写一首石鼓的诗歌。这样的重任本应交给李白杜甫他们去完成,可惜诗仙诗圣早已作古,只得由我这个才薄之人来勉力尝试。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得胜之后的庆功宴上大开明堂接受天下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撞在一起叮当作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

在诗中,韩愈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期凿刻的,“宣王愤起挥天戈”中的宣王指的就是周宣王。周宣王在位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828年-前782年,他是西周的第十一位君主。那么,周宣王时期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如此庄重地用石鼓记录下来的呢?

韩愈认为,周宣王相比起前任周厉王来说,简直好得一塌糊涂,所以就凿刻了石鼓来赞颂他所施行的仁政。那么,周厉王有多坏?我们单从谥号中的这个厉字就能够看出,周厉王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在他的治下西周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在公元前842年的时候,周厉王倒行逆施激起了民变,周厉王只好灰溜溜地逃到了一个叫“彘”(zhi)的地方孤独终老,这个地方大约在现在山西省的霍县东北。

周宣王(?-前782年)

周厉王跑了以后,周宣王继位,他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效法文王武王、后世记载称其颇有“成康盛世之遗风”。可惜好景不长,他的儿子周幽王贪恋女色,玩了一手“烽火戏诸侯”之后,便断送了西周王朝的命脉。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

韩愈对石鼓来自周宣王时期的想法,也获得了300多年后的宋代政治家、大文豪欧阳修的认可。韩愈和欧阳修都认为,石鼓上的文字和流传下来的周宣王时期史籀(zhou)中的大篆字体比较接近,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这里插一句,史籀二字目前有两种解读,一为一个名为籀的太史官员,姓氏不清楚,太史就是当时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二为史籀是一本史书的名字,因为有一本叫做《史籀篇》的书籍流传了下来,因而推断史籀并不是人名。所以,韩愈和欧阳修正是都比对了石鼓文与史籀中的文字之后,才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作品。

此后直至清末,历代学者也基本认同石鼓是周朝所做,只是不确定是周朝哪位君王时期的作品,争议也主要集中在从周文王到周宣王的大约300年的时间范围之内。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

但这个认知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受到了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的否定。罗振玉当时和王国维先生都是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权威,最早甲骨文的发现就是罗振玉先生的功劳。甲骨文这个话题我会在今后的节目中专门来说。话说罗老先生因为对古文字的研究颇有建树,是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所以,他提出从文字的造型和行文的意境上来看,更加符合从东周到春秋时期的先秦时代,再加上出土的陕西凤翔,也属当时秦国的地界。所以,他认为应该属于秦文公时期的作品,秦文公于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其实和公元前782年去世的周宣王也相去不远。

但先秦说一经提出,不同的学者们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从公元前778年秦襄公一直到公元前311年的秦惠文王都囊括了进去,这里面的学者包括了王国维、郭沫若以及历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唐兰等数十年间中国最权威的金石学家。这些学者都是久负盛名的大师和专家,一时间众说,僵持不下。这样一来,就把石鼓的凿刻年代,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300年全部包含了进去,时间差竟有800年之久。

石鼓具体的凿刻年代至今都是一个迷,但学术界普遍的认知是,大致时间范围应该在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属于先秦文化的遗产。

石鼓文到底讲了什么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石鼓一共有十面,每一面都有其命名,比如上一期之中我们专门讲过的失而复得的“作原石鼓”。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石鼓的名字究竟是如何命名的吗?其实说起来命名的方式超乎你想象的简单,就是用每一面石鼓文字的前两个字来命名的。比如作原石鼓就是因为开篇的两个字是“作原”,仅此而已。所以说,有时候学者们的思维还真是挺可爱的,是吧!

于是,十面石鼓就被命名为了:马荐、汧殹(qian yi)、霝雨、虞人、作原、銮车、田车、而师、吾车、吾水。

石鼓局部

十面石鼓每一面都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全部文字应该为七百一十八字。但到北宋欧阳修存录的时候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拓片藏本仅存四百六十二字,现今“马荐”鼓已一字无存,有字的地方全部都已脱落。

不过,根据古代留存至今的拓本,我们还是能够大致还原出这些四言诗记载的内容以及顺序。但具体的文字因为太复杂,生僻字也很多,我在这儿就不一一细讲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来看。我们就讲讲大概的意思。按照最新的学术研究表明,石鼓被定性为秦朝的文化遗产。石鼓诗歌的全部文字主要记载的内容就是从秦之建立、立国、发展、创立帝业这一发展顺序,对秦人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贡献的先祖烈公及始皇帝的重大历史事迹进行了歌颂。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秦人创业发展的历史画卷。

石鼓局部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中的一个矛盾点,如果说石鼓文连秦始皇的功绩都囊括进去的话,那么,石鼓势必就是在秦始皇之后才凿刻的才对,那之前提到的各个专家学者从西周到秦惠文王的年代就有了问题。

因此,我在这里其实也可以进行一次大胆的猜测,就是这十面石鼓并不是一次性凿刻的,而是从先秦时期一直到秦国建立再到秦始皇创立霸业之后的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每当君王有重大功绩的时候,就循例凿刻一面石鼓,放置在宗祠之中祭祀,这个传统延续了800年之久,一直到秦二世断送了大秦江山,先后凿刻的十面石鼓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唐中期所有石鼓的重新发现,才续上了我们前面一期讲述的故事。

当然,石鼓之所以重要,除了记载的内容很特别,很有争议之外,这些字迹本身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最早的文字现在公认的是甲骨文。其后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而石鼓文的字形,刚好填补了大篆到小篆过渡的空白,是一种在被发现之前从未有过的文字形式。

宋代天一阁石鼓文拓本清代修复版

石鼓文也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所以,直到现在,很多研习篆刻的书法爱好者,都将石鼓文视为珍宝。

我们且不管石鼓究竟是秦前还是秦后的作品,它们至少也已经历经了2200多年的岁月,是真正见证了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的历史实证,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终极见证。石鼓用最朴实无华的身躯,却讲述了让人们津津乐道了2000年的故事,让自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康有为先生口中的“中华第一古物”,以及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中的一员。如今,它们就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厅里,等待着人们一次次的观摩和学习。

好了,关于石鼓的两期内容到这里就全部讲完了,希望您能够喜欢。如果觉得我讲得好,还请点赞评论和转发,这些举手之劳,也是我将节目做好的最大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