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与开放: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话也适用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形成。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造就了中国人求稳求实的民族性格,而这样的民族性格也形成了中国人尚传承、轻开拓等'内向'的文化形态。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是漫长海岸线组成的开放环境,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和弱化的血缘宗族意识,造就了西方人热烈好动的民族性格,而这样的民族性格也形成了西方人重汲取、重开拓等'开放'的文化形态。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形态的'内向'与'开放',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的文化形态:'道统'与'涵纳'
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中国的文明是独自完成且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系统的,还延续数千年而未曾断绝,有清晰的统一性和继承性。究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地理环境、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中国文化中崇古守常、重传统的'道统观念',和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系统下的'涵纳观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文化观念,形成中国文化重视'道统观念'的文化形态
1.1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始作俑者',首推孔子
首先,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文化观念,形成中国文化重视'道统观念'的文化形态。而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始作俑者',却首推孔子。比如,《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好古敏而求知者也',意思是说他尊崇先贤之言论;《论语》另外还有记载:'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意思是他崇尚的是尧舜禹三代和周公的礼乐美政,不求自己能有新的创新。足见,其孔子的思想是符合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文化观念的。
同时,孟子、荀子的一些观点也符合中国文化中的崇古守常观念。比如,《孟子》记载:'创业垂统',意思是说要尊崇古代的道统。而荀子也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的正统观念。到了汉代,汉武帝也提倡'复古更化'的运动,提出要继承尧舜禹时期的道统,进而改变秦代遗留下来的恶俗。之后,唐代的韩愈也发起过儒学复兴运动,大力提倡恢复儒道正统。到了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也代表着道统思想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比如张载提出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上种种,足见儒家思想自孔子首推重视道统的观念后,之后历代的儒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继承,可见中国文化中崇古守常的概念和儒家息相关。
1.2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观点,也体现在其他的学派组织中
其次,除了儒家外,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观点,也体现在其他的学派组织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儒家外,中国的墨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理论系统中,都有对其观念的体现,甚至是一些民间的武术组织、手工业组织也不例外,形成了重视师承和正统的观念。如此一来,使得中国文化在从古到今的纵向发展上,体现出了鲜明的崇古守常、重宗派承袭而轻权变、恶革新的特点。
这一特征的典型表现,就是学术界尊孔读经的经学传统。比如,在中国儒家经典经书有四书五经或是十三经,针对它们内容的传、注、疏、证、考据、训诂等等学问,是中国古代无数知识分子贡献终身的学问,这些经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取士的重中之重。如此一来,就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头于前代的典籍中,形成'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做学问常态,或者用为经书注疏来发表意见,或者'托古改制',丝毫不注重文化的革新,导致中国的文化无所更进。
1.3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观点,还体现在政治、伦理、民俗中
另外,中国文化崇古守常的观点,还体现在政治、伦理、民俗中。比如,中国古代的社会自秦朝建立开始,虽然几经更换朝代,但是其封建君主集权专制的政治特色和法先王之法的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中国民间的生活方式也多是重守旧而厌革新,医家以祖传秘方为生,商家以百年老号为荣,学习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都要从临摹古人的笔墨开始。中国的家族、寺庙、团体等众多组织,都以师为尊,以长为尊,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长和长辈,甚至成为了权威的化身,'目无尊长'是对年轻人最大的斥责。如此一来,中国文化形成了'历久不变、停滞不前'的特征,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内向'的一大表现方式。
2,中国文化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中国文化'涵纳'的特点
只是,除了'道统观念'对中国文化'内向'形态的影响外,中国文化中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观,也形成了中国文化'涵纳'的特点,并对中国文化'内向'的文化形态也有重要的影响。
2.1中国文化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观,表现为重视内部的统一和凝聚
首先,中国文化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观,表现为重视内部的统一和凝聚。一般来说世界上的文明在形成之初,由于文化视野的限制,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典型的以本民族为中心的意识,而这样的意识在中国的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因为,中国是它所在的中国文化圈中成熟的最早的文化,同时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世界上的其他早期文明相距甚远,比如,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等等文化区域。
所以,中国古人以自身优秀文化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信感,在之后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也形成了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观。比如,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中国古人一直把华夏的文化视为中心,并认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而向外辐射传播作为基本形式的。中国古人以中国的礼教伦理为标准,来作为审视各国的文化尺度,将其他民族的文化视为'蛮夷',也将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视为是文化的凝聚。可见,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以追求我族为中心为价值观的。
2.2中国文化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观,也表现为自我圣化的文化优越感
其次,中国文化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价值观,也表现为自我圣化的文化优越感。上文已经说到中国古人因为文化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逐渐发展为自我圣化的文化优越感,它将自己放在了天朝上国的位置,并带着鄙夷的眼光来打量周围的其他民族。比如,宋代的石介在《中国论》中写到:'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足见,其天朝上国的态度。
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早期的高度,其形成了很高的文化势能,以致于它在和周边的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总能以雍容的气度将外来的文化转化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中国在遭遇外族的武力征服时,也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性,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涵摄力'。如此一来,中国古代文化的统治阶层很难想到中国之外会存在怎样的世界和怎样的文化,'夷夏有别'的观念也更加的深入人心。比如,《孟子》中有:'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直到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大臣还在为外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该不该行跪礼而争论不休。足见,中国古人自我圣化的文化优越感有多严重。
崇古守常、我族为中心到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向'的形态
所以,崇古守常、我族为中心到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了中国文化'内向'的形态。即便中国文化在诞生之初并不是保守内向的,也有过百家争鸣这样的开放交流,可是秦汉时期的'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等政治策略,使得中国的文化虽然得到了统一,但是却不利于对外的文化交流。
因为,中国的文化虽然有过对外交流,比如,丝绸之路、张骞出塞、郑和下西洋等等,但是,中国文化的交流,还是输出多于输入,被动接受多于主动吸取。甚至,还要借助于外国友人的力量,比如外国的商人,外国的传教士,都对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历史上,很少为扩散自己的文化而主动行动,外来的文化在传入中国后也只能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后,才会被容纳。所以,从崇古守常、以我族为中心到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必然会使得中国文化逐渐趋于保守内向。
西方文化的文化形态:'开拓'与'求新'
而西方的文化形态,和中国文化的'内向'不同,西方文化的文化形态,以'开拓'与'求新'为主要特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方的文明在诞生之初,就善于从其他的文明中汲取营养;也因为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向外开拓,并最终形成了西方文化求变务新的创造进取精神。
1,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
1.1西方文化善于从其他文化汲取养料,表现为希腊文明的形成过程
首先,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而西方文化善于从其他文化汲取养料,表现为希腊文明的形成过程。早在西方文化从希腊文明起源之初,它就从地中海沿岸和西亚地区的先进文明中汲取了养分,用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比如,希腊早期的城邦经济,是以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中心的向外形经济,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小亚细亚地区、腓尼基地区都有着商业的往来。
同时,希腊人也向这些地区的文明学习一些技术和文化,比如,希腊人采用了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进而创造了拉丁字母;比如,发展自希腊文明的罗马文明,后来吸收了希伯来文化中的基督教,并使它成为了整个西方人的信仰。足见,西方文明善于从其他文明中汲取养料。
1.2西方文化善于从其他文化汲取养料,表现为西方各民族兼容并蓄的心态
其次,西方文化善于从其他文化汲取养料,表现为西方各民族兼容并蓄的心态。因为,在西方中世纪,封建的君主们推行了锁国的政策,但是,却没有组织西方文化与其他民族多元共生和想要与他们交流合作的愿望。比如,欧洲人在学习西方邻国文化的同时,还学习借鉴了东方的文化,中国的印刷术、罗盘,推动了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和海上殖民运动,中国的火药,成为了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足见,其兼容并蓄的心态。
2,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体现在它积极对外开拓上
只是,西方文化的开放精神,除了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外,还体现在它积极对外开拓上。主要表现为:开发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
2.1西方文化的'积极对外开拓',体现在西方开发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
首先,西方文化的'积极对外开拓',体现在西方开发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上文已经说过,西方文明诞生于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于是,不断扩展市场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希腊的很多城邦就开始有组织的向外移动,南到埃及沿岸,东至黑海沿岸,西向西西里岛,甚至在伊比利亚东岸都建立了大批的移民城邦和贸易中心。比如,拜占庭、那不勒斯等等都是著名的移民城邦。足见,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对外开拓'。
2.2西方文化的'积极对外开拓',体现在西方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
其次,西方文化的'积极对外开拓',体现在西方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西方的小规模移民就开始转化为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西方人的文化渗透与殖民地已经遍布世界各大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新大陆的征服与开发。比如,文艺复兴后的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了一整套对人群划分和排序的制度,重新书写了美洲、美洲原住民、欧洲征服美洲的历史。足见,西方对外开拓时,扩张性的殖民地活动也是其重要的手段。
3,西方文化的'积极对外开拓',体现在它求变务新的创造进取精神
另外,西方文化的'积极对外开拓',体现在它求变务新的创造进取精神。西方人总是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已有的财富和发展,喜欢将自己的目光放在更远的未来。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就提出了:'一切皆流,万物常住',他推陈出新才是最重要的,这也与西方文明的'开放'特点异曲同工。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社会,变化、超越、突破是主流思想,人们致力于打破旧的规则,开始从信赖神转变为相信自己,并创造了新的思潮和理论。而新的思想一旦成熟,又会受到新的挑战。而西方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之后,美学和艺术思潮的流变就是对其最好的体现。比如,从印象主义,到象征主义,到未来主义,到表现主义,到意识流,到超现实主义等等。都符合西方文化推陈出新的'开放'特点,但是这也形成了西方文化突破创新下的片面掘进,缺乏整体平衡,不重视传统价值观的维持。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文化形态是重'道统'与'涵纳',可以用'内向'来概括。西方文化的文化形态是重'开拓'与'求新',可以用'开放'来概括。而中西方这样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尚传承、轻开拓,西方文化重汲取、重开拓。这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之形成和中西方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息息相关。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文化形态,各有其长短,也对各自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