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周边的那些部族们:山戎的起源

姬周人说“西戎”,大抵是说戎族人生活的地方在西方。《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可见殷商时代周人就跟戎族人有过战争。

到西周建国以后,这些戎族并未灭绝,而是不断分散开来,比如西周晚期周宣王攻打过姜戎,春秋时代更是有“秦穆公逐戎,晋惠公诱迁至于晋南伊、洛之地,与伊洛之戎杂居,或称陆浑之戎”,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殷商人与戎族之战,秦国人与戎族之战,晋国人与戎族之战,无不在说明当时戎族生活的地方正是在西方,大致在陇山和泾、洛上游一带。

周天子对戎族之忌惮,可谓贯穿于王朝始终。在建国以前周人与鬼戎、西戎有战,建国而后又与姜戎、犬戎、骊戎、大荔之戎有战,其中犬戎直接成为攻破镐京城灭亡西周国的部族。

戎族人散居于西方,镐京之乱后数百年间皆受到秦晋之攻伐,部分戎族始终没有在文化上与周人形成共识,陆浑戎国君曾自言:“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而且“盖戎无定名,居何地即以何地之名施之”。

很多戎族部落在受到周人攻战而后,即向外迁徙,其后晋秦之北有义渠之戎、娄烦之戎,而在燕国之北则有山戎。

诸侯们大多有那么几个戎狄邻居。人们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些近邻跟诸侯们相处并不融洽。

燕国地处于东北幽州之地,周围生活着很多部族,其中有的部族还建立了国家,如令支、孤竹,但在这个地区里对于燕国更多威胁的则是山戎。

“燕之北有山戎……常为燕、齐之边患”,这些戎狄部族们逐水草而居,活动范围相当广阔,部族分支又是众多,一旦联合起来就会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威胁,燕国就首当其冲的受到冲击。

山戎的历史可能让很多人无法想象,这支部族的历史比春秋战国时代的所有封国都还要早。

《史记》有:“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山戎历史还要早于夏商周三代,那么我们要是说山戎的文明比商周文明更为发达也是符合逻辑的。

有所谓:“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幽州之地相对苦寒,粮食相对匮乏,而戎菽既能种植,又能早熟,而戎菽与山戎,同有一个戎字,可见山戎人对戎菽之钟爱。

只是山戎部族所生存的北地,因为是蛮荒苦寒之地,而且本身逐水草而居的属性,也就导致这支部族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依然没有建立封建国家。

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在燕山之北的广阔草原上,山戎人既懂得狩猎之事,也更懂得农耕种植,齐桓公当年攻打山戎人,就曾掠夺山戎人的冬葱、戎菽,还带回了齐国种植。

《管子》言:“今伐之,故其物布天下”,正是说的这个事情。

那么,后来齐桓公为什么要攻打山戎呢?这或许跟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有关,当时齐桓公正在努力成为霸主,而周天子属下的那些诸侯国们如何才能听齐桓公的话呢?

齐桓公想到的最佳策略就是“攘夷”,而山戎在此之前就是列国之大患,史书中“山戎越燕伐齐”“伐郑”“攻卫”“攻刑”等记载,可谓是屡见不鲜。

齐桓公若是跟那些已经发展成型的诸侯列国对抗,发动对他们的侵扰战争,于礼上不合,而且要是真的打起来,大家都有正规军,最终取得胜利也可能会损失惨重,而山戎虽强,毕竟是众矢之的,是周人眼中的异族,而且“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这些山戎族群大多散居,因此齐桓公攻战他们,更易成功。

山戎这支部族,常年活跃于溪谷草原,有着强健的体魄,相当善战。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山戎人有着一副身材高大、长脸阔口、浓眉大眼的外貌,但是这支部族似乎没有文字,语言也很是粗糙,这就导致他们的文化没有传承下来。

从今天的考古发掘中,人们也发现了山戎部族的一些特点,在山戎遗址中曾出土蛙面石人雕像,呈蹲坐姿势,蛙首人身,双目圆瞪外凸,大腿发达,可见他们常常行走于是山野丛林。

人们还发现有很多如蛇、鸟、马、虎、狼等动物的雕像,这也跟山戎人推崇武力有关,除了蛙以外,大多雕像都是以猛兽为原型。山戎人的这种好战,为他们赢得了发展之机。

所有的苦难和委屈,并不因山戎人生存于苦寒之地而坚持,上天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当山戎人发动对燕齐之地的战争,即便是强大的燕国人也不胜其扰,多年之间,自琉璃河迁都蓟,又从蓟迁都临易。山戎之害,非同寻常。

(文章渊源:左传、东周列国志等)

END

媒体合作:13198562226
商务合作:13198562226
授权转载请留言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