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老子|功成而不有
欢迎光临篆刻学堂
闲坐窗前,赏一枚印
读一本书,解一个字
功成而不有
01
作品简介
印文:功成而不有
作者:早飞
材料:寿山石
尺寸:45×16毫米
这是一枚随形朱文印,全印5字,依据印面的形状,功字独立于顶端。似有功高之意,但是更应谨记的是功虽高而不可傲。
02
诵读经典
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大道像江河泛滥,汹涌澎湃无边无缘。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万物依它而生,它从不推脱责任;大功告成,却不求取美名。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养着万物,却不充当它们的主人。
可名于小:可称为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都归附于它,它却不当万物的主宰,可以说真是很伟大。
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成为真正的伟大。
引自汤漳平、王朝华的《老子》
03
品味经典
本章重点在颂扬道的作用,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但它却不将万物据为己有;它滋养了万物,却又不充当它们的主宰,它自身并无任何欲求。在老子的笔下,道成了一个创造万物,主宰万物之圣人。他不居功,但是功高盖世;他无欲求,但是滋养了世间万物;他不认为自己伟大,实际上却是真正的伟大。
早飞摄
04
说文解字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
——许慎《说文解字》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中的有字,右边是金文中的有字。从这两个最初的写法来看,好难理解许慎对有的解释:不宜有也。段玉裁的注解是: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这是说有本来指的是不应当有而有之有。引伸之后就变成了全部有的指称。这样的解释的确有些绕,难以理出头绪。
既然许老先生的解释难以理解,那就先把他的解释放到一边,单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字的字形来推断其含义吧。金文中的有字上部是一个又字,下部是一个月字。又指的是手,月指的是肉,合起来表示的意思是手里拿着一块肉。这块肉抓在手里了,那当然就是已经有了。
其实能抓在手里的东西可以有很多种,树枝、陶罐、贝壳,等等都可以抓在手里从而表示有的意思。但是为什么古人偏偏要选择把肉抓在手里来表示有呢?我想这跟上古先民以打猎为生是有关系的。他们冒着很大的危险出门打猎,最大的愿望当然是能有收获,最好是打到一头野牛、山羊、野鹿之类;运气差点,能打到一只山鸡、野兔也是好的呀!可以想像,傍晚时分,猎手们扛着棍棒,手里提着肉乎乎的猎物踏着夕阳余辉归来的时候,不正是全族群人们欢喜若狂的时候吗?因此手里有肉是人们最大的期盼,也是猎手们在族人面前最佳的炫富方式。因而以又加肉组合成有字表示有的意思便是最符合当时人们的意愿了。
既然有了又加肉构成的有字,为什么在甲骨文中却有一个样子完全不同的有呢?我们来看上图左边甲骨文中的有字。下面是一横,上面有三个分叉,这表示的是什么呢?下面的一横表示地面,上面的分叉表示从地里长出来的植物,中间是主茎,两边是分枝。那在甲骨文中的有字就是指从土地里长出植物来。植物从地底下生长出来,这从地面看来确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甲骨文中的有字也是很形象地表达了有的含义。
让人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有字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写法,而且这两种写法看起来并没有丝毫的关联。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两个有字出自不同的部落。又加肉的有字可能是由以狩猎为生的部落创造出来的,而从地里长出植物来的有字则很有可能是以农耕为生的部落所创造出来的。因为他们以农耕为生,所以对土地的关注胜过其他一切,从地里长出庄稼来,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一旦看到自己撒下的种子从地里冒出芽来,并且一天天长高长大,分出枝叶来,他们便觉得今年的收成有望了,可以拥有维持一年生存的口粮了。于是他们画下了一横,又在这一横上添加了三个分叉,以此表示有。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个有字,不只是有,更是丰收在望的喜悦呀!
05
名印鉴赏
这是一方战国时期的铜印,纵13毫米,横13毫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印文内容下期公布,敬请期待!
(上期答案: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