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玲老师:
你说你最近接收了一个新生班,“真的很难爱上这些陌生人”,尤其是几个学生特别淘,你看见就心烦,“更是实在爱不起来”。你问我:“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我不爱学生难道非要装着很爱的样子吗?那样岂不太虚伪?”
是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装不出来的,即使装出了表面上的“和蔼可亲”,可内心是很别扭的,也很难受。但从教育的角度说,这就陷入了某种困境:都说爱是教育的条件,有人甚至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的产生是需要时间,是自然而然的感情积累。第一天见面的学生,应该说还是陌生人,凭什么就突然对他们产生了爱呢?谁做得到对刚刚见到的陌生人就会有感情呢?但是,如果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逻辑,所有教起始年级的老师都无法实施教育了吗?
虽然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话肯定没有错。只是从整个教育的过程而言,也就是说,在我们和学生相处的几年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伴随我们希望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将很难进入他们的心灵,所有教育措施也很难奏效。这也是陶行知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原因。但这绝不是说,面对暂时还没有产生爱的新生,我们就不能进行任何教育,恰恰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才得以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那是一种情不自禁,如你所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真情”。
读到这里,可能你觉得我还是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实在不爱学生怎么办?”爱是一种内在的感情,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谁也无法强迫你的内心深处“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但是,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你必须尊重,这种尊重体现于每一天具体的行为。似乎可以这样说,对学生的爱,是教育过程中渐渐达到的某种较高的境界;而对学生的尊重,则是教师对学生一开始就应该恪守的职业底线。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那我还是举个例子吧!学生生了病,你可能做不到背他上医院,职业规范也没有要求老师必须背学生去医院,而教师主动背着学生上医院,无疑是一种师爱的体现,你暂时做不到或者不愿意,没关系的。但是,学生犯了错误你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也就是说,可以暂时不爱,但不能不尊重。因为——我再重复一遍——爱,是理想的教育境界;尊重,是起码的职业底线。回到你的具体教育情境中来,面对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孩子,你暂时还没有爱没有关系的;看到几个特别淘的孩子,你心里烦也很正常。但这不妨碍你对他们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你对学生行为的善待,还体现于你为学生认认真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暂时没有爱,你同样可以做这一切啊!包括对那几个让你“心烦”的淘气孩子,他们犯了错误该谈心就谈心,该批评就批评,甚至该惩戒就惩戒(当然,不要轻易惩戒),只是不要因为他们问题多多,便讽刺挖苦、歧视冷落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当然,如果直到几年后学生毕业,你对学生都一直没有感情,坦率地说,不但你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你的职业幸福也难获得。所以,还是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慢慢和学生建立感情——这份情感,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为了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手段,更应该视为你职业幸福的标志。怎么和学生建立感情呢?以我的经验,主要的途径还是多和学生交往。在教师素养中,有一点似乎被忽略了,那就是和孩子打交道的本事。这种“本事”体现在和孩子拥有某些共同的爱好、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和感受这个世界、能够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们沟通、放得下所谓教师的“架子”完全和孩子融为一体……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踢球、下棋、郊游甚至打游戏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正不知不觉地走进彼此的心灵。教育必须有爱,这的确是真理。只是这份爱,是不能靠行政命令被“规定”的,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和学生相处中油然而生的。暂时不爱不要紧,但必须尊重。只是,如果对学生一直都没有爱,这不仅是教育的遗憾,更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悲催——想想,每天都和自己不爱的学生相处,多难受啊!我相信,你不会成为这样的老师的。我期待着你慢慢爱上学生, 爱上教育。
远方的朋友 李镇西
2021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