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回响|《雷雨》课堂教学实录
01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 李志强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但节选的一段文字作为课文来学习,对于未读原作的高一学生来说,使他们能够走进文本,展开与作品人物心灵的对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让我们随着程翔老师的导引,去体会《雷雨》教学的艺术魅力。这弥久不散的魅力便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吧。
万丈高楼平地起,看似平淡最绚烂
程翔老师上的是两节连堂课,可谓真正的原生态教学。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话剧的对话语体(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整体感知课文。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整堂课看似平淡,个别地方甚至还有些沉闷,但是,这恰恰体现了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话剧的学习状态。程老师既没有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上成老师的表演课;也没有利用声光电的教学设备,上成影视评论课。他更像一位笑容可掬的长者,把学生慢慢领进《雷雨》的作品之中,去了解对话语体,去把握人物命运的沉浮。
因为是第一次和济南的学生见面,学生对文本很陌生,所以安排了5分钟左右的预习时间;又因为学生不太喜欢话剧,也就对话剧的知识感到茫然。于是程老师不慌不忙地从学生实际入手,先介绍切分对话段的方法,然后学生就很自然的把文章分成三个对话段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成五字短语:一是回忆梅小姐,二是来周家目的,三是谈罢工复工。一切都是行云流水,一切有事浑然天成。
进而,程老师又提出一个较难的鉴赏问题:对话者一方是主动,另一方是被动,主动者和被动者可以相互转化,并让学生把这些崭新的鉴赏知识记录下来,并结合文本加以理解。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入人心。
再者,整节课是学生在认真地读书,积极地思考,进入角色的朗读,甚至两位同学对老师的发问,老师也不急于做出回答,而是把问题引向对文本更深刻讨论探究。如老师在讨论“周朴园和鲁侍萍对话”时发问:对话的主动者和被动者是一成不变的吗?从课本中找出依据。这样的发问,牢牢的抓住中心问题,更把学生引入深层思考。面对这么长的文本,这么难的文本,程翔老师举重若轻,化老师讲解为学生学习,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何尝不是一种平淡之极的绚烂呢?
催开桃李千万朵,绚烂之极归平淡
通过第一堂课打下的深厚根基,第二堂课的人物分析和主题挖掘便可显示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度了。如果程老师的第一节课给人的感觉是“隐藏绚烂”的平淡,那么第二节课便是“平淡包裹”的无比的绚烂了!
一、学生学习成果的绚烂。
二、文本挖掘的绚烂。
三、人文价值的绚烂。
几十年前的那个意气风发、风度翩翩、锦心绣口、出语惊人的程翔老师是那么绚烂,今天的这个镇定自若、老成持重、笑容可掬、惜话如金的程翔老师是那么平淡。但是,这恰恰是绚烂之极的平淡,也正是我们高山仰止课堂艺术新境界吧!
02
从名师课堂看课堂气氛的调控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张建河
在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程翔和王君两位名师的授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位老师对课堂气氛的调控和调动能力。
程翔老师给高一学生用两课时讲授的话剧剧本《雷雨》。授课伊始,程翔老师给学生讲了话剧的文体知识,指出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为主要形式推动情节发展的文学样式。接下来在第一课时里讨论了选文层次的划分以及对话双方在对话中主动和被动的转换两个问题。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很少有同学主动举手,在概括最后一层的层意时,甚至是程翔老师的自说自话完成的。对于第一课时气氛的沉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学生预习不充分。这种课老师都是没有时间见学生的,所以学生对预习可能不重视或不会预习这种文体的文章。二是学生对话剧文体知识的生疏。第一课时的内容大都和话剧的文体知识有关,如以话题为参照的段落划分,对话双方主动与被动的转换等。文体知识的不熟是学生无从回答的原因之一。第三,程翔老师在概括层意的环节要求学生以五个字概括最后一层的层意。本来学生概括出就比较不易,再加上这个限制学生就更增加了畏惧的心理。综合以上三点原因导致第一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也能感觉到程翔老师对此的不满。看点来了,这种课很忌讳沉闷的课堂气氛的,程翔老师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第二课时开始的时候,程翔老师抓住了一个细节:好几个孩子为了穿校服而把棉外套放在了一边,而这些孩子相对穿的比较单薄。授课开始前程翔老师说,有冷需要穿外套的现在可以去,于是几个孩子抓紧去穿上自己的外套。这时程翔老师说,“外套不能白穿,得举手回答问题。”结果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恰是一名刚穿上外套的女生,程翔老师接着说道,“看来穿上外套真管用,难怪刚才不回答问题,原来同学都是冻得呀。”玩笑的话缓解了第一课的沉闷气氛,加之接下来讨论的问题是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相对熟悉,慢慢地课堂气氛在一句玩笑中活跃起来了。
名家之所以是名家不在于他碰到的困难多少,关键是在于有智慧化解所遇到的困难。程翔老师就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面对课堂的突发情况,尤其是公开课上的突发情况,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它。
相比程翔老师的智慧解决,王君老师的课堂则把调控和调动气氛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王君老师教授了两篇课文,一是《散步》,二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当课堂开始王君老师提出了第一问题后,开始没有学生举手,王君老师这时说,我相信一定会有人会这个问题,会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的,我期待着。本身问题不难,加上王君老师充满信任和期待的话语,果然有学生举起了手。紧接着是王君老师热情而又真挚地对学生回答的表扬,于是,课堂在融洽和活跃的气氛中开始了。
另外,王君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着每一个学生。每节课下来,班上的学生几乎都被叫了一遍。对于看起来比较内向的同学,王君老师总是说,我知道你再思考,你能起来说说吗?而且,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会有及时恰当的表扬,对于回答错了的总是让他在同学或老师的启示下回答对了再坐下。
两节课下来,王君老师始终在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带动着学生,始终在以鼓励和期待带动着学生,始终在以恰当及时的评价引领着学生。我感受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在于她以有效的高超的技巧把握着课堂。
余映潮老师说,讲什么和怎么讲同样重要。一个不讲究讲课方式的老师,一个不会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课的老师,他的课堂肯定不会是愉悦高效的。程翔王君两位老师的行动是对余映潮老师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