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古村落类型综述
丘陵区村庄--上申庄
冀南地区的邢台是一个传统农业型大市,共有191乡(镇),19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建置镇75个。有5190个村民委员会,335个居民委员会。其历史悠久,各个地域的文化、家族及民族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相邻地区影响,决定了邢台的古村落类型较为丰富。从大方面说,邢台古村落为华北地区的冀南类型,具体到邢台本地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从地域、家族、环境等方面再进一步的分类。地域上可以分为三种,即平原型、丘陵型、山区型。从家族文化方面分类,有血缘型和非血缘型。如从环境的聚落型态上分析,有山口型、古堡型、集市型、庙居型、散布型等。
邢台地域广阔,辖区东西最长处18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80公里,特别是东西跨越平原区、丘陵区、深山区。平原型村落分布在两市(沙河市、南宫市)15个县(清河县、宁晋县、内丘县、广宗县、邢台县、任县、临西县、新河县、隆尧县、柏乡县、威县、临城县、平乡县、南和县、巨鹿县),2区(桥东区、桥西区)及市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豫让桥新区。丘陵型村落分布邢台市以西的邢台、沙河、内丘、临城及隆尧5县市域。深山型村落集中分布在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临城县4个县市的西部,并与邯郸武安、山西左权、和顺、昔阳交界。
平原型村落,建筑形状较为整齐,以方形、长方形及圆形为多。明清时期多建有村墙,设有阁门,个别的村落还有壕沟以屏障村子的安全。房屋筑结构以土坯、青砖为建筑材料,较为富裕的地域和村庄,以卧砖到顶为标志,大多数的房屋以土坯青砖混作,即砖混型建筑,有的房屋的正房以青砖营建,配房以砖混进行建设,院墙多以土坏为主,有的地方则以柴木篱笆进行围挡。
丘陵型村落以地形而建,多建在阳坡之上,以背风向阳,坐北朝向为主,村落形壮根据地形而定。以地形设置堡墙和阁门。建筑结构多就地取材,以石料、青砖、土坯为建筑材料,石料共有两种,一种为毛石,加工较为粗糙,营建时根据石材形状,随形垒砌,石作垒法以干砌法为主。另一种为精加工的条石,形状基本上呈长方形,垒砌时也多以干砌为主,而经济较富裕的家族或地区垒砌时以三合土作粘合剂进行填实粘合。还有一种即精加工条石,以三合土为粘合剂进行垒砌。石头建材的使用,多用于基础和外墙体,而内部多以土坯垒砌,并用麦秸泥抹平外表再抹一层白灰膏。
深山型村落建筑多以选择在山地的阳坡台地,近临山谷河水溪流的地带。建筑随山就势,依形而建,利用环境营建房屋。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石料为主,外村多以毛石为基础材料,房屋内部以草拌泥抹平,一些正房则用白灰膏进行抹白。院落的形状也不一样,多以邻近的房屋的墙体用矮墙进行联接而成,院落之间留有通道以方便进入和联系。
村落类型是研究古村落文化重要的载体,从中反映出村落的文化、经济及宗族等方面的内涵。以家族文化分类的血缘型村落在邢台区域有很多,这些村落多以单姓聚居形成村庄,血脉相连宗族结构单一。与血缘型村落相对的是非血缘型村落,这种村落形态以杂姓为主,有的专家研究说属分裂型村庄。也就是在一个村庄中,以众多个姓氏形成一个个宗门,而每一个宗门再以五服为限再分为同姓宗门。宗门之间各自立社,设置会首,并以此对家族宗门进行管理。这种村庄在我市各地多为常见,分布也十分广泛,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也较为复杂,村庄文化也十分丰富,是研究邢台古村落文化极其重要的实体材料。
村落在形成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山口型的村落就是典型一例,从交通上讲,在历史上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多以步行,或以牛、马、车轿为代步用具,人们在出行时翻山越岭,多选择山口为必经之路,为此山口之径也就成为人聚居的地方,以此形成的聚落为山口类型的村庄。如邢台县的皇寺镇、西黄村镇、隆尧县的山口镇、内丘的獐么村,临城黑城乡的山口村,沙河市的渡口村等等。
在邢台区域内有许多庙居型村庄,这些村庄的形成与邻近的庙宇有关,建庙之后多以当时的守庙人居此,或以茶棚居落慢慢形成村庄,如沙河市的寺庄,即村子旁的漆泉寺所建的村庄,又内丘县且停寺有村庄寺沟为名。而在扁鹊庙的神头村就是典型的一例。
除以上村庄外,还有因集市而形成的集市型村庄,如邢台县的南会村、北会村。还有散居型村庄等等。
关注点滴斋书房 共品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