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砖烧制技艺

贡砖又称临清贡砖,其烧制分布于今临西、临清运河两岸。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贡砖的质地优良,不碱不蚀,据明清《临清县志》记载:“临清官窑创设最古,规模甚大,制造优良,列为贡品。”2008年,(山东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西砖的烧制历史悠久,从目前发现的实物看,在汉代已经烧制大型的建筑用砖。自明代初期,临西贡砖是北京皇家建筑的主要材料,在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及城墙和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有可以看到贡砖的使用。傅崇兰著《临清明清史》和清乾隆五十年张度修《临清直隶州志》记载:从“东、西吊马桥,东、西塔窑,张家窑到河隈张庄”,长达30公里的运河沿岸上,“设窑192座,每座两窑,计384窑,每年出砖4176窑,计1044万块”。“每窑划定良田40亩,专供窑户建窑、取土、存放砖坯之用,共占地7680亩。”每烧一窑砖,约需柴四五百公斤不等,办柴州县,除东昌府外,尚有东平、东阿、阳谷、寿张等共18处,每年领价办柴运送各“窑”。

据陈窑村《陈氏族谱》记载,“大明嘉靖年间,陈氏始祖陈清与李姓人家在此立窑数座,为皇上烧贡砖。”1980年代初,在陈窑村发现一处窑址,并发掘出城砖数码,每码有200块,刻有“嘉靖十四年陈清”及“嘉靖十七年陈清”等字样;2008年12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考古勘探人员对陈窑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在陈窑村勘探发现明嘉靖、天启、清光绪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烧制贡砖的窑址20座。据专家研究说,按古代贡砖官窑规格,每座窑分别应划给40亩地(专供窑户取土、盖窑、堆柴、存放砖坯和成砖之用)计算,20座窑就占地800亩,仅占地面积就可以想象当时窑场的兴盛场景。江南文人袁旭有一首诗:“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从中也可以感受贡砖烧制的繁盛与辉煌。

贡砖烧制工艺繁多,首先选取黄河故道淤积的“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筛后,选出没有杂质的精土放入水池中浸泡。经过一年多的浸泡后,再用水搅拌成泥浆,去水份后形成泥坯,再经过人或牲畜的反复踩踏后,去除泥内气泡。之后进入熟泥期。熟泥也称陈泥或醒泥,长时间的醒泥可以使泥坯更加细腻坚实。

接下来是制坯、晾坯、装窑、焙烧、出窑等工序。

当时贡砖的品种有很多,有金砖、贡砖、城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脊吻砖、刻花砖等,这些贡砖产品经过严格的检验后,用黄纸封装通过运河码头运往京师。

现临西贡砖经过研究和整理后,在继承传承工艺的基础上恢复了贡砖的烧制。陈建磊为新一代贡砖烧制技艺传承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