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路氏迁徙与流传

  路姓,是一支古老的氏族,古书中记载说姓路的出于周文王的姬姓,还有的出于姜姓,与姜子牙同出一脉。后来有人研究了《唐太原令路公碑》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记载相印证,认为是黄帝时期,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孙子叫玄元,当时在尧帝手下进行工作,因成绩显著被尧帝封于路中,此后玄元所在氏族就被称为“路氏”。当然还有人说,在今天的山西一带有一个河流名路水,因氏族常活动生息在路水河畔,后来的人就称这个氏族为“路”姓了。

邢台有多少路氏居聚村落

  从邢台地方志书及邢台市县地名志中发现邢台有许多路氏移民,这些移民大部分称在燕王扫北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根据资料可以发现路氏的基础资料。

  一是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据《邢台县地名志》和英谈村古寨墙下的地名碑上记载:“......据传,黄巢起义时在此地扎过营盘,明朝中朝路姓从本县小路村迁来,点产立庄,起初村名为营盘,后来演为英谈”。

  第二是《邢台县地名志》大、小路村辞条下为为记载“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路姓数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建有两村。均以姓氏命村名为路村。日后年长,为区别二村,以大小为冠,西边村小为小路村,东边村大为大路村。均沿用至今”。

  三是邢台县宋家庄有一个路家庄,《邢台县地名志》说:“明朝初期,路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占产建庄,以姓氏命村名路家庄,沿用至今”。

  又在沙角村辞条下记载:“明万厉十一年(公元1583年),路姓从路家庄搬迁此,占产建庄”。

  从以上可以知道在邢台县就有三支,一是英谈村,二是小路村、三是路家庄,都说是明代初年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但从明代永乐时移民情况看,路姓在明代初期迁到邢台县西部山区存在着很多的疑点,从地理位置上首先是说不通的,只有大小路村这一支可以让人信服,但这个村的迁移史又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这样又给我们合理解释路姓的迁徙带来了很多问题。

明代为什么要移民

  邢台位于一个南北的通道上,《顺德府志》说是“依山凭险,形胜之地”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战争。正是这样的区域位置,邢台在历史上一是天灾多,二是战争多。仅明代成化十八年至万历年邢台发生水灾、地震、蝗灾就有七次,对这个地区的生产力打击很大,元至顺至明洪武二年(1330-1369)四十年间,黄河中下游先后决口七次。洪水吞没村庄和良田,百姓万家飘泊,流离失所,导致人口大减。据《元史》记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夏,蓟州、辽州、潍州昌邑县、胶州高密县蝗。秋,大都、广平(今广平,元为州,有邯郸磁州一带)、顺德(路、邢台市)及潍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阴、汴梁之陈留、归德之永城皆蝗。顺德九县民食蝗。广平人相食。”

  由于天灾带来了人祸,红由军刘福通部攻掠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北、山东人多流亡大都(北京),大都大饥,又大疫,死亡枕籍,大食人。(参见《元史·五行志》)

  在邢台,元刘起祖守顺德城时,“先是枢密院判官刘起祖(无传)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至是,城陷,起祖遂尽驱其民走于广平。”(今永年县、邢台县一带)《元史·顺帝纪》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元军“拔其地,屠其城”,凶残到了“春燕归来物牺地,赤地千里少人烟 ”的境地。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役”。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又一次加剧了中原荒芜局面。

  连年的天灾人与战乱使新建立的明代政权受到威胁,土地最肥沃的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累年租税不入”,而在山西,却是“国泰民安”,一切怡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以人口为例,当年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为一百八十九万,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多万,比冀豫两省人口总和还要多。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在一些大臣的建议下,在人口分布严重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明室作出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就是这样,一场浩浩荡荡大移民开始了。

  根据明清家谱记载,这次大移民的分布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所属县为多,现有据可查者总计约70个县市。

邢邑有个由留村,山西路姓始迁来

  在邢台市城南有个东由留村,村子的北面是七里河,东面就是明清时的古御路。

  东由留村现在全村500多户,2000多口人,均为汉族,村子有三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南边的一条叫前街,中间的一条叫后街,北面的是后来新建的大街,村民都叫这条街为北街。

  村里至今还许多冀南风格的老房子。关于东由留村的村史,《邢台市地名志》上是这样介绍的:“据考,东、西由留原为一个村,名为“由刘”,以居民由、刘二姓命名。后人将“由刘”改为“由留”和“由流”。“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奉诏迁此,分居东、西两地,即有东由留和西由留。据今存东由留西北角果园内路氏始祖路伯通碑碑文载:“始祖生于山西洪洞县,明永乐二年奉诏迁于邢邑由留”。故可知该村路姓皆路伯通之后裔”。

  在东由留村西有路伯通墓地,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路氏墓地上立有高大的石碑,勒刻有“路氏始祖讳伯通之墓”九个楷书大字。上款书写“光绪二十九年六月谷旦”,墓碑后有长篇的碑文,详细记述了路氏的迁徙和家族历史,碑文说:“始祖生于山西洪洞县,明永乐二年奉诏迁于邢邑由留,卒葬于此。国朝初墓地为风沙所压,碑碣无存,世次莫考,道光年间族人立石于此,今已仆矣,栽柏树二十余株今已半枯矣。去岁将枯柏卖去,因重立石以志”。

  东由留村前街现有一座三间建筑,这就是东由留村路姓家庙,门前有很大的广场,在祠堂大门上通常写有“不忘祖德”四字,家庙附近散失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碑刻,其中有三通石碑与路家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祠堂内正面墙上挂着《邢邑东由留村路氏家族谱系》清楚的记载着路氏传承:

  始祖路伯通;二世祖路良兴;三世祖路思诚;四世祖路禹;五世祖兄弟八人。长,路泰。子孙发展成东北院;次,路山。子孙发展成东院;三,路宽。四,路广。五,路祥。迁出在外;六,路桢。子孙发展成南北院;七,路吉。子孙发展成西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每年还保留着祭祖活动,通过访问村中老者,东由留村路姓到明代五代之后有大量迁出,现在有迁于天津、北京、广东、河南、山东一带,还有的迁到沧州衡水一带的。还有的迁到邢台西山一带的,邢台路家园,南和路家庄都是由留路姓一宗。

(0)

相关推荐

  • 从山西洪洞移民的人为什么大多忘记了自己的村庄?

    我小时候,爹常常对我说:咱们刘家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村搬来的,当时还有祖碑,也是这样记载的,我从前总是认为自己是老鸹窝村的. 其实,给不少村写村史,很多很多明朝移民的后代也是这样说:俺们是从洪洞 ...

  • 石记林——“好红薯”带富千家业

    凡是经过邢左路和邢汾高速的人,都会看到路脚下有足有五六十亩的红薯育秧塑料大棚,眼下正是拔秧出售的旺季,30名员工每天不停地拔秧,都能销售出去.这个就是覆盖邢台.邯郸包括山西晋中等地的邢台好薯福家庭农场 ...

  • 明初山东临沭地方迁民史

    临沭县现辖537个村庄,其中明代立村的324个,清代建村的118个(1) .明初立村的达60%以上.在地名普查工作中经查阅史料,寻访故地,终于弄清了临沭一带立村较晚的来龙去脉. 临沭一带属龙山文化区, ...

  • 路氏癫痫方

    ​方名:路氏癫痫方 [功能主治] (l)方功能豁痰熄风.定痫:主治风痰型癫痫.(2)方功能清肝泻火,豁痰止痫:主治痰热型癫痫.(3)方功能活血安神镇痫:主治外伤型癫痫. [处方组成] (1)炙马钱子1 ...

  •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

    海曲许氏基本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就是安徽许村的家族史,先祖和许村都有记载,不再累述.为避红巾之乱,始祖三兄弟於1354年前后,自安徽歙县起家投奔许氏先迁海门族人孟卿公,而来海州短暂居住.明 ...

  • 余氏迁徙光山原因初考

    自我余氏得姓以来,已经历26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后裔枝繁叶茂,或避乱.或出仕.或谋生,蕃衍支分于各地生息发展.光山县余氏自何时何地何因迁徙而来?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对余氏迁徙光山县的原因做些 ...

  • 路氏百科

    路 姓 姓氏路 拼音lù 人口约 110 多万[ 常见姓氏 ] 排名第 160 位. 位于兰姓之后,符姓之前. 路氏族谱13册 立即查阅 路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1 ...

  • 阳平郡路氏(伏波将军路博德后裔)

    路氏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唐太原令路公神道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琅琊颜夫人阳平路氏墓铭>记载:玄元为黄帝的后 ...

  • 刁氏迁徙分布

    河南省南阳市村有七百多人都姓刁<刁氏族谱>记:"始祖刁清,生子四,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坪始迁潮州府揭阳蓝田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再迁到海阳县丰政大椹,为刁氏 ...

  • 上海宝山区永乐路樱花大道

                               

  • 龙江左卫路氏之(一)明代武略将军路通

    明代武略将军路通 路氏得姓始祖玄元公像 路氏图腾及路字古意 路氏开基圣祖邳离侯伏波将军博德公塑像 武略将军路公通,号曰三河,先世世为太原府阳曲县人.明初,有路某者,从高皇帝兵起,既列卫分,而家绝.时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