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有种鱼,宋代大文豪苏轼念念不忘它的美味,还写诗赞扬,你知道阜阳人叫它什么名字吗?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被誉为美食家,在知颍时曾多次赋诗赞美颍州白鱼,如“红叶黄花秋正乱,白鱼紫蟹君须忆。”(《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白马津头春水来,白鱼犹喜似江淮。”(《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等。后来,苏轼路过湖州看到渔民捕捉刀鱼的场景,又赋诗一首《赠孙莘老七绝》:“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赞美颍州淮白鱼优于他处。
查资料并请教了市水产专家得知,古颍州白鱼就是银刀鱼,因其鳞色雪白故称白鱼;因其形修长如腰刀又称银刀鱼;因其嘴上翘,民间也叫翘嘴腰子。其能长到1米多长,重量可达几十斤。《欧阳修的坚守》记述:颍州出产的白鱼,是淮河颍河的名贵鱼类,制成“糟白鱼”,被列为贡品。《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颍州土贡有糟白鱼,今淮河白鱼犹甲他处矣。”清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白鱼“糟之最佳”。由此可知,糟白鱼在唐代已成贡品,宋代已名满天下,明清时期已成为颍州地方名菜。
淮白鱼喜爱生长于干净流动的水中。淮河及其支流颍河水源分别来自桐柏山和嵩山,水质好,适宜白鱼生长繁殖,是淮白鱼的最佳产地。淮白鱼游速如剑,性情暴躁,食性凶猛,善于跳跃,肉质最佳;淮白鱼属于高氧鱼,富含蛋白质,离开水很快就会死亡,容易腐烂。古代由于没有冷藏设施和技术,为了保持淮白鱼的鲜美,颍州先民就将淮白鱼制作成糟白鱼:把白鱼用酒糟、盐等调料腌制起来,入坛封固,放置阴凉处,可以长期保存,食时取出烹饪。可以赠送友人或销售,腌制过的糟白鱼,不仅散发着诱人的糟香气,而且肉质紧实、富有弹性,烹饪后肉质细嫩,鲜嫩爽口,糟香扑鼻,为上等佳肴。作为贡品的颍州糟白鱼曾经声名远扬,影响较大。历史上有人记载着一个故事:北宋时期,吕夷简任宰相期间,有一天他的夫人马氏去宫中为皇后贺节。皇后问她:“今年难得糟白鱼,你家有吗?”马夫人回答:“有。”并立即回家去拿。她在家居然找出20条,当她准备将这些糟白鱼全部送到宫中时,吕夷简却制止了她:皇家都没有一条糟白鱼,而我家倒有这么多,超过了天子,那还得了!他考虑再三,只让马夫人送一条进宫,表明自己家没有多少。说明颍州糟白鱼在宋代是十分珍贵的!
宋代颍州西湖水面大、水质好,也生长着许多白鱼。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知州时,《西湖秋涸,东池鱼窘甚,因会客,呼网师迁之西池,为一笑之乐。夜归,被酒不能寐,戏作放鱼一首》诗:东池浮萍半粘块,裂碧跳青出鱼背。西池秋水尚涵空,舞阔摇深吹荇带。吾僚有意为迁居,老守纵馋那忍脍。纵横争看银刀出,瀺灂初惊玉花碎。诗中的银刀就是银刀鱼,也就是白鱼。
古代诗人有诗曰:“暑雨茅柴熟,秋风淮白鱼”(贺铸《怀寄寇元弼王文举十首之八招元弼》)、“归来向清淮,白鱼初饱霜”(吴则礼《赠王子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澈曾三次来到颍州,赋诗:“梅生红粟初迎腊,鱼跃银刀正出淮。”说明秋冬是捕捞品味淮白鱼的最佳时节。欧阳修也在《忆焦陂》诗说:“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而今在阜阳,淮白鱼主要生长在淮河和颍上八里河湖中,随着淮河水质的改善,淮白鱼的数量在逐年增多。颍上八里河翘嘴腰子是八里河的特产之一,大的可达10多斤。每年夏秋,阜阳有一批钓客经常结伴去颍上县王岗、半岗的淮河或淮河故道专钓淮白鱼——翘嘴腰子,每次都收获颇丰。现在家用冰箱普及了,加工糟白鱼的也少了,“清蒸白鱼”成为阜阳沿淮地区的名菜。
武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