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太空的探索
文:黄思博 聂传安
《世说》故事虽多有趣味,但因杂而显得有些散乱。
但二班黄思博同学独具慧眼:他能从不同的故事中找出共同点,并能结合时事,让人眼前一亮!
他的文章题目很大,名为《中国古人对太空的探索》,其实内容很小。
我们且来看看。
那天,老聂兴奋地跑入教室,让我们看火箭发射。(那天,应该是全国的学生都在看直播吧?)
过倒计时过后,火箭升空,飞向太空。(言简意赅)
我在为祖国日益强大而自豪时,忽然想:古人是也对太空有探索呢?(少年人的思维跳跃就是快)
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两个人来。(厉害)
第一个是东汉末年的徐儒子。他仰望太空的时间是在他九岁的时候。那一年的某一天,有人问他:“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变得更加明亮吗?”他回答:“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世说》故事)
从“不是这样”就能表明徐儒子一定对月亮这个名词有所了解。东汉时期,一个冷兵器时代,一个九岁儿童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上月球,并经人问话,透露出月球的真面目。(思博语言神奇)
我脑海里又出现第二个神奇的古人——晋明帝。(这位是非常聪明的主儿)
元帝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太阳远,因为有人从长安过来,却没有人能从太阳来。”第二天,元帝就在他的大臣面前问明帝同一个问题,明帝回答:“太阳近,因为我每天抬头就能看到太阳,而不能看见长安。”(《世说》故事)
明帝是第一个敢直接抬头与太阳对视超过一段时间并进行思考的人。从特异能力看来他不一定只能在地球生活,他也有可能去感受过太阳的温度。(幽默诙谐的语言)
事实上,古人不能离开地球。(强调立足点,突出其想像力)
晋明帝“举头见日而不见长安”是因为长安失守而感到悲伤,徐儒子因为自己独特的感觉而给出了一个神奇的回答。但他们不一定不能离开地球,因为他们的思想可以比做现代的太空探测仪完成他们的探索。(脚立方寸,神可游四海)
为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而骄傲,对古人的“太空之旅”而佩服。(收束全文,非常干净利落)
思博脑回路与众不同。许多人读了《世说》会就文论文就人论人,而他则由火箭发射联想到《世说》中二则与太空之物(日月)相关的人,把他们的想像力比作航天器,把他们的结论当成探索成果,对他们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看到这般充满个性与灵性的文章,再想想他们曾经的套路之作,不由感慨。
希望这些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附:相关《世说》二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2-2)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夙惠第十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