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泛舟】俞思义︱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
作者:俞思义

2017年2月4日《参考消息》说,美国作家凯西·佩鲁茨在他的《新年快乐》一文中提出了矛盾修辞法(Oxymoron)。他说矛盾修辞法往往由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构成。比如“虚拟现实”、“活死人”、“公开的秘密”、“被动攻击”、“震耳欲聋的沉默”、“甜蜜的悲伤”。他还列举了影片《毕业生》中插曲“寂静这声”刻画了人与人沟通的困境;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形容士兵上战场前的面容是“惨谈的欢欣”。他甚至认为“和平部队”“说唱音乐”等也属于这一类型。

实际上,矛盾修辞法源自17世纪中期的古希腊,意为“明显的荒谬”。《新牛津英语词典》把矛盾修辞法定义为:“两个截然相反的词组连在一起的修饰格”。

矛盾修辞法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起到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由于这种修辞格往往能造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特别在文学作品中是相当高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N Leech在《英语诗歌的语言学指南》一书中对矛盾修辞法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这种修辞手法语义上看来不符合逻辑,但实际上这样的组合却能达到其他修辞手法没有的语言效果。”

有人认为矛盾修饰法:从哲学上讲,是对立的统一;从艺术上讲,更具渲染力。用它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

例如《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这是徐志摩于1924年陪泰戈尔游历日本时写的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末尾的“甜蜜的忧愁”就是运用了矛盾修辞法。“甜蜜”的是情深意长,而“忧愁”的是从此再难见面。悠悠离愁,万种风情,纠结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有句话:这时是一片听得见的寂静,连人声听起来都是异样的。作者从反面烘托环境,使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这就像我们常说的“静到只听见钟声嘀嗒嘀嗒”一样。矛盾的对立面——动与静——取得了高度的一致,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另一方面又表达了,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尽的事业。要忘却的是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烈士的精神。而“忘却”正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如此看似矛盾的笔法,显得异常深沉有力。

鲁迅《孔乙己》 对孔乙己的死说:“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推测,而“的确”表示确定。似乎矛盾,但是却符合实情。作品中的“我”在孔乙己爬着来酒店喝酒以后再也没见过他,也没听到他的死讯等任何消息。因此只能推测他“大约”死了。可是再一细想,孔乙己健全时都难以生存,被丁举人毒打成残废后又怎能存活呢.因此断定他肯定死了,于是又加了一个“的确”。这样表达了作者思维严密,并且深刻地表达了孔乙己悲惨的人生。这正是矛盾修辞法魅力所在。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和班伏里奥得对话里的一段台词:“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无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到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

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却十分贴切的描述了爱情的本质,而且这往往是爱情给人的感受。  在他们秘密结婚的当天,罗密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帮助朋友而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朱丽叶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曾气愤而又伤心地骂罗密欧“蛇一般的心肠,你怎么偏有花一般的面貌”,“美丽的暴君,是天使也是魔鬼!乌鸦披着鸽子的羽毛!看着是羊,心里是豺狼!”这一段对罗密欧矛盾的描绘,正道出她既爱且恨的痛苦心情。(但当她知道罗密欧是为了自卫而杀死表哥,表哥才是可恶的人时,爱的天平还是慢慢倾向罗密欧)。

类似的说法:“红白喜事”,《清稗类钞》“丧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还有,聪明的傻瓜、胜利的失败、残酷的仁慈、毫无表情的表情、憔悴的健康、小心翼翼又漫不经心地、善意的谎言、欢喜冤家、悲喜交集、无事忙等等。

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出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

第一出人意料。由于两部分语义相互矛盾,合并使用有悖常理,能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第二,引人深思。矛盾词语的冲击会激发读者进一步深化理解的欲望。在仔细推敲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之后,读者会发现矛盾修辞法所表示的语义矛盾不仅符合逻辑,而且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且深刻。例如:“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乍一看有悖常理,而细想想很有道理。会拳的往往自以为了不起,不知强中更有强中手,反而会遭遇不测;会水的往往自恃有能耐,而不顾自身及客观条件,却极有可能被淹死。这一矛盾的说法成了富含哲理的警句。

END
作者
简介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