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好搞又难搞

做量化的话,不知道现在对于量化的定义是什么。

一种是程序化自动交易,时间跨度可长可短,现在除了大奖章(好像是叫这个)没有特别出名的。时间放大来看,和人工操作成绩差不了多少。

另一种是自古就有的高频量化交易。这种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他们比拼的不是交易技术,而是谁的网速快。

最早还没有信息技术的时候,大家都围在交易所,看谁先获得价格信息,越早下单的人就能赚到后下单人的钱。后来有了电报,电话,机构开始比拼谁的接入速度更快,谁的速度快谁就获得巨大利润。包括后来的海底电缆,无线电传输等等技术应用。

到了今天,一些大的机构还有直通交易所的信息渠道,下单渠道。利用其他玩家买入卖出动作产生的微小价格差异,迅速下单,获利。赚取无风险收益。

如果说量化交易实际上指的是这个东西,那量化交易就不是普通人可以搞的。

不说美股,只说国内市场,深交所五六年前的数据是每秒钟30万笔交易。但是你从任何一个软件上都看不到这么多交易报价。

我认为想做好量化交易,不管是做高频还是低频,你的数据应该尽量全面。这意味着需要自己设计一个看盘软件,数据渠道需要直接和交易所连接,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来一个好的模型。

如果说只根据现在市面上看盘软件提供的数据,来做量化交易,那一定做不起来。这些软件因为服务器的限制,他的数据一定是不全面的。对于人工来说足够了,但是对于程序来说,这个数据就是残缺的。想想,再这样的情况基础下建立起来的量化交易模型,他的实战效果绝对不会很好。

除去这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交易频率放低。

这些数据相当于组成图片的像素,你的交易频率越高,对数据就会越敏感。如果数据不足,你就看不清楚情况。就好比,你把一个图片无限的放大,但是像素却不增加,最后你只能看到一堆像素块组成的马赛克,看不清楚图片是什么意思。你的交易频率越高,对数据的要求就越高(数据的量、数据的即时性),这是一个正比关系。

既然如此,可以把频率降低。比如把日内改成以年为单位。这时,你的量化交易对数据就不那么敏感,一般看盘软件的数据就可以用了。在此基础上,做一个交易模型,量化交易可以做成。不过这时,你可能需要好长时间才能做一次交易。

这只是个比方,实际上,你可以找到和现在看盘软件数据相搭配的时间频率。因为交易频率和数据敏感度成正比,而数据现在处于固定的程度,所以只需要调整交易频率到与目前数据相匹配的程度就可以了,这个时间可能是以周为单位,也可以是以月为单位,但日内不要再想了。这时,量化交易才可以搞,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以前参加过一个期货公司举办的讲座,有一位大佬就是如此做量化交易。他的时间跨度是以月为单位,在此基础上做出交易模型,隔好几周才能下一次单,但是效果还不错。

如果说到了这种程度,就又陷入了一个悖论。时间跨度放大之后,人工和机器的区别就变小了,这些数据处理人工也可以胜任。那到底是用机器呢,还是用自己的脑子呢?

其实,到了这时,机器的优势就变成了绝对理性而不再是高频,可以绝对按照模型去操作。人就不行了,一方面是精力有限,一方面是心态波动。这也就回到了量化交易存在的根本,去除人的心理不稳定性。

怎么说呢,一切都是个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