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庭穴
神庭穴(shén tínɡ xue)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發際(《本事方》),天庭(《針灸雜志》),督脈(《備急千金要方》)。屬督脈。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神,指腦之元神。庭,宮庭,庭堂。本穴居頭顱之上,腦在其中,而腦為元神之府,為人的精神智能生發之處,故名之。意為此乃腦神所居之高貴處也。道經中有三丹田之說。《中黃經》以腦宮為上丹田,心宮為中丹田,腹胃為下丹田,也稱上中下三庭。《黃庭中景經》注:“面有神庭。”《黃庭內景經》注:“神處其中則靈,靈則應,應則保身。”故神庭者腦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發際正中直上5分處,正當腦海前庭,為神居之所,神識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續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淵也。”主治煩悶恍惚,癲疾風癇諸疾,《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治癲疾風癇……悸驚不安寐。”因名神庭。
神庭,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属督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风眩善呕,烦满”,“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
2、《太平圣惠方》:“风痫,癫风不识人,羊鸣,角弓反张,目上视不识人,头风鼻渊,流涕不止,头痛目泪,惊不得安寝。”
【取穴位置】
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穴位配伍】
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配列缺治頭痛。
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頭痛目赤腫痛。
配三陰交、神門治失眠。
配印堂、神門、內關、三陰交,治失眠。
配本神、百會、后頂、玉枕、天沖、大杼、曲骨、尺澤,治癲疾。
配風池、合谷、太沖,治小兒驚風。
【主治功能】
清头散风、镇静安神。
主治癫痫、惊悸、失眠、头痛、眩晕、鼻渊。
【疏通方法】
1、按摩:以左右手中指指尖垂直,相并置于穴位上,指背轻触,用双手中指指尖揉按(或指甲尖掐按)。每次揉按3~5分钟。
2、艾灸:艾条温和灸,灸15~20分钟,每日1次。
3、瑜伽:每天坚持练习头膝式。
【附注】
《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針灸甲乙經》: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瘧,神庭、百會主之。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癲疾風癇,戴目上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
《針灸大成》: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普濟方》:歧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則傷,宜灸七壯至二十壯;禁針,針即發狂。
《類經圖翼》: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癲狂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