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丝扣”一点也不神秘,四种练习方法送给你
背丝扣的四种练习方法
今天我想利用这堂课,再把背丝扣的概念给大家梳理一下,使大家在概念上更加清晰,至于说能不能练到身上那是个人的造化。有的人对背丝扣有怀疑,还有人说是故弄玄虚,我们今天把话放在这里,5年或10年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讲的这些东西是真是假,背丝扣是不是个好东西!下面我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背丝扣?
背丝扣,就是用两胯内旋来转换虚实,古人将这种练习方法叫背丝扣。当然,古人对这种练习方法的称谓并不是统一的,比如有的人叫裆走后弧,大家从后边看臀部左右画弧,所以有的人就叫裆走后弧。
如果从前面看两个大转子左右转动,重心移动时两头高、中间低,所以有的人称之为裆走下弧、裆走锅底。这仅仅是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叫法,它的本质就是用两胯内旋来转换虚实。这就像我的名字叫张殿成,改个名字,我还是我!名字就是一个符号或称谓而已。
下边我给大家罗列一下我了解的背丝扣,也就是两胯内旋的几种练习方法:
第一种就是大转子的拧转
、
大家看我重心在右,我这一拧,蹬地移重心就到了左,左边移到右边是同样的道理。大转子一拧,身上这个劲马上就拧到了前脚掌,腿上这个缠丝劲是由外向里缠的,脚后跟向外碾,蹬地时大母趾后边那个大肉球能够吃上劲,这是第一种练法。
这种练法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弊病。好处就是练的时间长了能够把骨盆拉开,腰臀胯就活了。它的弊病是,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把腰臀胯练活谈何容易!
第二种就是尾闾找脚后跟
练习时把意念放到尾闾上,用尾闾去找脚后跟,推动大转子的旋转,大转子一旋,腿上脚上这个缠丝劲就有了。我自己练习的感觉,尾闾找脚后跟就是第一种方法的升级版。古人称尾闾像钟锤,动起来像钟摆,其实说的就是这种练习方法。
第三种就是“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
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篇文章很短,但是非常的出名,讲的是太极拳的起承转合,一开头有一句话:“重心向左转松左胯、重心向右转松右胯”,如果没有练过背丝扣是很难理解的,“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和“重心向左移松左胯、重心向右移松右胯”是一回事,说法不同而已。
我给大家演示一下,重心往左移,左胯一松一沉,就会使骨盆发生倾斜、侧棱,促使大转子转动。这种方法我练了一段时间,感觉难度很大,主要是沉胯这个度不好把握,沉小了大转子不动,沉多了大转子容易上挑,而且其它地方都不能用力。
以上三种练习方法都存在一个身法问题,对身法要求比较高,即丹田必须下翻,尾闾必须微微上翘上翻,不然的话臀部不活,找不到尾闾存在的感觉,大转子动不起来。这种过去练功的身法,让今天健身的人接受起来很难,更甭说做到位了。
第四种就是“力起脚跟”。
大家如果经常看过去的老文章,就会发现有个说法叫“力起脚跟”。这句话和“旋踝转膝”迷惑了我好几年,力怎么能从脚后跟起呢?
练了背丝扣我才明白:就是脚后跟向外旋!
大家看,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既不放在尾闾也不放在大转子上,也不要想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脚后跟上,我的重心要从右移到左,将右脚后跟使劲往外一旋,脚上腿上的缠丝劲就有了,既简单又科学!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健身人群,练什么门派的套路都能用,对身法要求不高,重心移动时实腿的脚后跟使劲向外一旋就行了!这种“旋踝转膝”,即脚后跟外旋带动的膝盖内扣,绝对不会伤膝,而且可以根治练拳伤膝的通病,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而言,绝对是个福音!
但是,要想使两脚会主动用力,脚上的缠丝劲越来越大,也要下一番功夫。
以上这四种方法虽说练法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腿脚蹬地能够使上劲,换一种说法就是借地力,能够借到大地的反弹力和脚掌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如果在虚实转换时腿脚蹬地使不上劲,说什么都是空的,谈什么都没有意义!大家如果想把太极拳练好,而且又不伤膝,就在两胯的内旋上多下功夫!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
练太极,和谁一起练其实很重要!难得一见的太极高手, 古老的打法几乎频临失传从8到80岁都管用 !这一招'金鸡独立' 在家简单易学。吴京打太极,帅景如画!马云和这么多大老板都痴迷太极拳,到底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