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周易与DIWANG学
我们还是把之前关于《周易》的知识做个简单的梳理,《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即象,数,卦辞以及爻辞)原本是卜辞,由文王以及周公集结成篇,其中包含了组织发展与政治人生观。
传(七种十篇)由儒门长老孔先生与儒门弟子(比如说传易的卜夏子,传忠恕之道的曾子。比较有名的还有负责儒门政府事务的子贡,传衣钵的颜渊,保镖兼管家子路)联合占筮家战胜阴阳家而获得“经”的解释权,这个过程经历春秋战国,经传合在一起,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阴阳家易并未因此消亡,在理论层面见诸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而在实践层面则散见于中医,风水之类。
在中国的哲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思潮,赵汀阳(李泽厚的门生)颇具代表性,他说:
中国哲学身份疑案的意义在于由此引发的有关哲学本身的反思。自百余年前引入西方哲学,中国思想有了参照系,因此自命名为中国哲学。中国固有跨文化传统,然而西方哲学如此强劲,以至于未能“化入”而只是“移入”到中国思想空间中而形成内部对峙。中西哲学并不经常发生争论而处于互相隔离的消极状态,可是真的没有共同语言或共同问题吗?这个问题直达哲学本身:是什么使一种思想成为哲学,或者说,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是哲学的语言?就哲学的无限可能性而言,哲学的唯一主权者只能是理性思维本身,不可能受限于某种文化或某种语言,但其中仍然存在若干需要分析的疑问。——赵汀阳《中国哲学是什么,为什么?》
赵师从于李,在哲学文化方面颇有创见,但可能也是前期受到康德的影响,文字表述方面略显滞重。
将赵的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中国哲学如何可能?”或者说“重建中国哲学如何可能?”我知道,关于“哲学”二字在中文的语境中也颇多争议,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就采用它最通俗的含义。
这个问题之前虽偶尔想过,但却并不清晰,也没有答案。最近看《黄帝内经》,这个问题(中国哲学如何可能)逐渐清晰,并且在我看有一种可能的解。
《黄帝内经》也是成书于战国时期,集体创作的成果,《黄帝内经》有其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核心的结构是气,阴阳调和,五行生克。
《黄帝内经》更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人本位”,区别于“技术本位”以及“资本本位”。当然,又没有将人的地位抬升到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人生而平等”这样悬空的位置。
大家注意一下我的这段话,“气”,“阴阳”,“五行”其实就包含了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元概念)。
我认为,研究中国哲学的知识论可以从这些基本的概念入手,但赵汀阳在这些方面储备还不够,论述起来还是有非常明显的西方哲学的痕迹。
这是哲学的理论层面,而在实践层面则可以验证于中医,从而在“知识论”上形成一个闭环,这样的闭环不止一个。
而在“伦理学”方面则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如何平衡的问题。我比较能认同小宝(原名何平)的看法
“王闿运跳出了理学的框子,对经学做出了新的思考,帝王学明确了是对政治人物的要求,是门“干部教育”,把经学这门学问的对象定的很清楚。而老百姓,这些都不用去学去遵守,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你看西方政治学也讲政治伦理啊,什么公平正义,讨论了上百年,这也是给政治人物讨论的。
王闿运的一些具体结论当然有很多问题,但他对于经学的这种政治学定位是相当准确的,帝王学就是经学的政治学化,中国的传统如果要复兴的话,最有可能就是以这样一种高级政治学的形式复兴。”——小宝《小宝谈王闿运和帝王学》
这里只补充一点,就是这句话,“中国的传统如果要复兴的话……”,这里的中国传统应该说的更具体一点,是指经学。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近日看《琅琊榜》,留意到导演是孔笙,我联想到他可能是孔子的后裔,后来发现在《孔子》担任摄影助理,又是山东人,哈哈。突然有想写一部《儒门往事》的小说或者传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欢迎大家给我留言,看完之后也请点点文末的**,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