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重点在哪里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要。在新发展格局下,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在于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调联动发展,以特色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增强产业链供给体系的韧性、安全性和创新活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千方百计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态势,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成就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的跃升,需要通过产业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优化国内价值链。
  具体路径是分区施策、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转移和承接。对于东部沿海,发挥超大城市群、质量管理效率、新基础设施等优势,引进全球高端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进入中国,提升东部沿海集聚要素资源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能力。引导东部地区具有生产或市场优势的“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特色集群,通过“东部研发设计、中西部制造加工”重塑价值链。把研发设计和海外销售继续留在沿海,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向高端迈进。把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利用中国腹地优势,强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竞争力。对于中部地区和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市场、劳动力、区位等优势,积极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集群把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中西部,聚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巩固“中国制造+中国配套”优势。引导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链上下足“绣花功夫”,引资补链、引资扩链,瞄准区域特色产业链上的“卡脖子”环节,专项信息收集、专题研究评估、专业对接谈判、专人跟踪落实,培养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对于广袤的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和生态保障功能,通过“对口帮扶”,打造绿色化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特色产业,向全国供给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同时涵养生态。
  为推动东中西部产业有序转移,对有意向国内转移、把项目放在中西部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一是财政政策。国家设立产业链供应链的基金平台,对向中西部转移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通过财政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支持。二是金融政策。通过“投贷联动”等方式,金融机构加大对转移项目的信贷支持,允许地方专项债按比例作为重大产业项目的资本金。三是税收政策。对符合转型升级条件、有益于地方延链补链的转移企业和项目,允许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在一定时期内返还企业。
  构建集群化本土化的竞争优势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果说国内价值链在于放眼全球、立足国内大循环、依托比较优势寻求区域发展突破的话,而链式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链构建集群化本土化的竞争优势。
  具体路径是分类施策、一群一策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在电子、装备等制造领域建设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整机+配套”产业链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地配套,提升生产能力。在家具家居、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领域建设区域品牌带动型产业集群。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吸引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品牌企业抱团转移,构建“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链模式,积极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公共物流体系和专业市场,推动同类企业同类产品集聚,打造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区域公共品牌。在能源原材料领域建设资源深加工型产业集群。依托重化工基础优势,把重化工企业作为一个车间,积极吸引众多的、生产不同终端产品的加工商,在其周边从事精深加工,构建“原材料+制成品”产业链模式,重化工企业以行业整合者推动区域由资源主导型经济向精深加工主导型演进。在新兴产业领域建平台应用型产业集群。依托市场优势,大力引进培育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构建“市场+基地”产业链模式,搭建应用示范平台,推广应用场景,推动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打破要素阻碍和促进自由流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一是人力资源升级。作为最基本、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必须坚持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供给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抓紧抓好。从国家层面为企业用人赋能、为科技人员松绑,达到“用好一个人才、搞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效果;以地方为主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型人才、农民工培训,把海量的人口资源转化为强大而持久的人力资源。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从东亚国家转型经验看,能否解决金融支持制造业问题,是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必须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革优化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头部企业培育问题。产业链是头部企业塑造的,产业转型是头部企业带动的。面向未来,分行业培育一批头部企业、“隐形冠军”,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带动产业转型、经济增长。
  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强化中西部承接转移和集群发展能力
  正确处理正视差距和赶超发展的关系。东中西部的经济梯度明显。作为中西部地区,要研究规律、把握趋势,承认差距、正视差距,虚心向高水平学习、潜心向高标准看齐,主动融入东部沿海产业链供应链,才可能在跟跑中实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才有可能在区域竞争中谱写赶超跨越的新篇章。
  正确处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就是要挖掘和利用中西部地区市场、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中西部地区只有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才有可能升级高级生产要素支撑的产业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产业链组织招商,避免盲目招商、恶意竞争和打乱仗,克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久久为功打造区域特色集群,构建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
  正确处理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区域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足够多足够强的企业群体,应该是先有制造能力再有创新能力。对中西部省份而言,首先要把培育壮大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以制造能力提升促进技术水平跃升。
  正确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基础产业、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经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就能产生高品质的供给。作为中西部地区,要遵循规律、科学分析,关键是有什么、能做什么,劳动力多就做劳动密集型的,资源富集的就做精深加工,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延链补链、集群发展。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作为中西部地区,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关键之举,对标国际标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筑适应企业成长、集群壮大的产业生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作者系河南省委副秘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