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孩子多了,熊孩子就少了

▲摄影@轻舟浅唱

这件T恤衫穿在这个孩子身上,有个词叫相得益彰,换在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人身上,就叫欲盖弥彰。你看,同样一个“彰”字,反响如此不同。因为有人在身体力行,有人在鱼目混珠。我要说的是,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生活,但是,读书一定会改变自己。

图片中的孩子,就是一个从小喜欢阅读的孩子,几乎可以用读书破万卷来表述她读过的书。因为阅读,她的思考力和文字表达力都很强大。在这个孩子身上,同样验证了阅读与作文之间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

没有庞大的阅读量作为基础,任何单纯凭借公式和套路而来的作文,终归缺少真情实感和灵气,大概率上也不会成为陪伴一个人一生的兴趣与技能。

这么多年,我亲眼见证了那些父母喜欢读书,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然后不知不觉不声不响之间孩子逆袭成长的事实。我才确信并肯定的说,读书的力量真的很神奇。

可能与此有关,我也在这个期间,删除了很多夸夸其谈从不读书的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最近看过的几本纸质书,没有完整的读书笔记,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点感触整理在这里。

70多年前河南黄泛区的各种惨不忍睹的现状归根结底都属于人祸,眼下河南暴雨洪灾看上去属于天灾,挖根探底去追究,是不是最终也要从人类无止境的对大自然攫取改造上找原因?

频繁的地震,频繁的暴雨,频繁的洪水,频繁的疫情……这一切源头在哪里?

从这段话不能轻易断定柏拉图是一位“不可知论者”或者“无神论者”。不过,对照现实来看这段话,就会发现柏拉图实在是一个伟大的预言者。恶的社会性传承,在眼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反过来再思考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的问题——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是不是就有了更多趣味?

国家意志也不得不顺从甚至服从市场法则,当国家人口急剧下降,就必须干预生育甚至强制生育。史上突厥人、胡人等少数民族出现的“母嫁子、嫂嫁叔”等现象也就好理解了。初唐时代寡妇改嫁、公主改嫁的现象也自然顺理成章。到了宋代,贞洁观念近乎变态,跟当时人口骤增自然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这个理念基础上再来领会现实中“三胎”政策出台,也就多少理解了一点背后的玄机。说不准,哪天也会强制适生者生。

距离我们1260年前的一个人,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再多文字记载,再丰富的想象,都恐怕无法准确了解这个人万分之一。比如李白,像他一样拥有如此家喻户晓知名度的古人,有史以来不是很多。

他的存在,几乎可以等同了思乡的存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的存在几乎可以等同于友情的存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的存在几乎可以等同于美酒的存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他的存在几乎可以等同于远方的存在,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他的存在,让那个时代在文字里多姿多彩,也让后世的人被他这些文字潜移默化的滋养。

努力走近这样一位古人,是另外一种寻幽探圣之旅,艰难风险自不必说,其中的快乐才是最大收获。

PS关于标题

这恐怕只是我一厢情愿且不切实际的想法。这里所说的“读书”,只是指教材教辅资料之外的阅读,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有个愿望总是好的吧。

2021年7月27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