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金额不得超过销售额40%,“新政”精准打击了谁?

©读懂财经·金融地产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郑鹏超

编辑 | 武亚玲

黑云压城城欲摧。

旭辉集团CEO林峰如此形容近期的房地产市场。的确,各类暴雷消息不断,资本市场也不给地产股好脸色。加之,近日有消息称,继三道红线、两集中供地后,房企又迎来强监管——

根据财联社报道,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且买地金额含公开市场拿地+收并购方式拿地。如果不满足,就会被限制融资。

出于对政策的担忧,房企股价先跌为敬,短短两个交易日头部房企股价普遍跌幅超10%。

事实上,按照此前“三道红线”试点要求,拿地销售比是两个观察指标之一,如果近一年拿地销售比高于40%或连续三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房企需要对拿地资金来源做解释。

林峰表示,五个显性指标(读懂君注:三道红线和两个观察指标)基本体现企业的大风险,今年已经在几十家房企中试行,未来可能会在所有的大型房企中普遍推广,作为核心健康指标,一旦超过,会被教练强行瘦身。

此次则是在拿地销售比不得超过40%基础上,新增比例含招拍挂+收并购拿地。很明显,这并非“新政”,而是对此前调控政策打补丁,或者说是精准打击。

根据克尔瑞数据,今年上半年,中上游房企中已有个别超过销售金额40%,数量虽不多,但基本都是在各个城市土拍中,拿地较激进的房企。比如招商蛇口(SZ:001979),仅在南京土拍市场中,就花掉了超147亿。

再比如近两年疯狂拿地的绿城中国(HK:03900),上半年其拿地销售比高达65%。仅在宁波土拍市场中,绿城及其联合体花掉了97.7亿,为宁波两集中土拍市场贡献了1/3。

而这一次,监管精准打击,掐灭了它们的规模化野心。

/ 01 /

15家主流房企,

3家拿地销售比超40%、

2家现金流为负

距离三道红线出台即将一年时间,房企普遍都在积极降低负债,以满足监管要求。

但从上半年土地市场的热度来看,个别房企土拍意愿较强。典型如,换了管理层的绿城,喊出2025年规模要做到5000亿元,直接对标头部房企。今年上半年绿城拿地金额高达888.4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拿地金额。

与此同时,上半年实行的两集中供地政策,本意是限制降低土地溢价,进而给整个市场降温。结果,土地价格溢价率持续新高,一二线城市抢地越来越激烈,甚至个别房企没利润也要拿地。具体可见《集中抢地背后:大房企有钱花不出去,小房企不赚钱也要抢

可见三道红线也没有完全遏制住房企举债做大规模的野心。于是才有了监管“打补丁”之举。

根据财联社报道,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且买地金额含公开市场拿地+收并购方式拿地。如果不满足,就会被限制融资。包括暂缓发债,信托融资、资管产品、海外融资等也将被限制。

拿地销售比不能超过40%,意味着房企今年卖100亿元房子,最多只能拿40亿元的土地。房企只能“以销定投”,这可以说是精准打击。

那么,被重点监管房企中,到底谁是被打击的对象?读懂君统计了,2021年上半年头部15家销售额千亿以上的主流房企拿地金额/销售金额数据。其中,绿城、招商蛇口、华润置地(HK:01109)三家均超过40%,高达50%以上。

而这三家房企,都可以说是上半年的土拍市场的“大赢家”。仅在宁波土拍市场中,绿城及其联合体花掉了97.7亿拿下6宗土地,为宁波两集中土拍市场贡献了1/3;招商蛇口仅在南京土拍市场中,就花掉了超147亿;华润置地则在杭州首轮集中供地中,以封顶价111.61亿元获杭州未来科技城地块。

此外,根据这15家主流房企2020年报数据,绿城和碧桂园(HK:02007)2020年的经营净现金流为负,其他13三家均为正;新城控股(SH:601155)、金地集团(SH:600383)、中南建设(SZ:000961)经营净现金流则徘徊在净流出边缘。

综合拿地销售比和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这两个观察指标,15家头部房企中,踩线一条的有四家,分别为绿城、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和碧桂园,而绿城踩线两条。

如果再结合去年出台的三道红线来看,截至2020年末,这15家房企踩中一道红线的7家,踩中三道的1家,未踩线的7家。其中,绿城和碧桂园同时踩中红线和观察指标。这意味着,如果年底这两家房企还不能达到监管要求,其融资将被重点约束。

长期来看,15家头部房企中,有10家没有达到监管要求,都有持续降低财务杠杠的压力。

/ 02 /

警惕!只要规模不要利润的房企大概率“越做越小”

如果说,三道红线是从财务层面限制高杠杆房企过快扩张,那么,拿地销售比和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这两个观察指标,则不仅限制高杠杠房企扩张,还要限制低杠杠房企低质量的扩张。

换句话说,房企只能“以销定投”,这直接切断了负债严重且现金流紧张的房企盲目拿地扩张的机会;低杠杠房企也不能通过加杠杆拿地扩张,只能通过每年卖房赚取的利润保持内生增长。

具体来看,监管要求房企每年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这意味着房企只能依靠内生增长拿地,不能靠负债拿地。房企只有今年拿地够便宜、卖的房子够贵,第二年才能拿更多的地,否则第二年就会被限制拿地。

举一个简单例子,今年A房企销售100亿元,拿地40亿元,明年这40亿元土地就必须卖出100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如果这40亿元土地,只卖了90亿元销售收入,对不起,今年最多拿地36亿元土地。

以此类推,如果房企拿地利润率太低,房企就会“越干越小”。同时,这个规定也让那些经营稳健的房企,不可能在短期快速做大规模。因为不管房企有钱没钱,都会被限制拿地比例,进而控制扩张速度。

你以为这就完了?除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还要求房企的经营现金流为正,不然还是会限制房企融资。

这就意味着,房企在拿地时候,不仅要考虑这块地的利润,还要考虑盖成房子卖出之后,能否及时回收现金。换句话说,以后杠杠低的房企,想要稳健增长不光要有利润,还要是有现金流入的利润。

综合来看,三道红线叠加两个观察指标,将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经营逻辑。让财务杠杠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房企,先降低杠杠再谋求扩张;财务杠杠符合监管要求的房企,也不能盲目加杠杆扩张,而是要依托每年赚取的利润,实现高质量内生增长。

长期看,整个房地产行业或许正如万科郁亮所说,越来越像制造业,要赚慢钱、老实钱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