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系列故事散文:我读冠豸山
我读冠豸山
周铁株
山,宜看,更宜“读”。
细细研读,能品味到山的高拔挺峻,品味到山的生动灵奇,品味出山的神脉内蕴。
对冠豸之名不甚了了。豸,古代对虫子的通称,想必是冠豸山虫子太多之故,可见曾是蛇虫横行的荒瘴之地,翻开《徐霞客游记》,也查不到明末那位大旅行家曾涉足此境的依据。及至距今十多年前,冠豸山风景区才冒出来,其后又荣膺“国家级”。
我总觉得有点疑惑,何不亲往观看?
冠豸山是一轴画卷,秋风为我舒展开来,那就用心去读吧,会读到其他名山没有的东西。当然,也有遗憾。
上丹梯,踏云栈,疲累的双脚独往高处,满山皆绿,满目尽翠,浓浓的绿意浸润汗湿的肌肤。声息俱寂,石,泰然笃定;鸟,蹴枝宛转。物我相亲,优游自娱,令人不知所处,冠豸山的意境融入我多思的瞳仁。
在石门湖且摇且荡,上了码头穿过芳兰亭,却是山重水复。在岩壁夹成窄窄的山谷中,伴着溪水走了许久始见开阔处,称桄榔谷,桄榔林木风情万钟,飘飘曳曳。“怎么不从虎崖过来?”卖“仙人冻”的小贩说:“从码头那边上去好看些。”我忖度着何为虎崖,莫非内里有虎,抑或什么东西形同虎相?终是好奇心使然,我按原路返回找到路标,进入荒僻的山谷。于半山处偏头仰视,果然见到山顶覆盖如雨篷的岩石有百米之长,铮铮石壁森列冷峻,巨崖下硕大豁口似虎口大张,望进去可容千人,纵深处视物不清,也不知有多深多长。我踟蹰再三,打退堂鼓又心犹不甘,只好找出微型手电筒硬着头皮闯进去。小径曲折回环,影影绰绰洞中有洞,怪石叠累似有幢幢鬼影,我不信鬼神,只恐防有歹徒或蛇虫突袭。提心吊胆逃出洞口,是必达亭,原来又返回恍榔谷,虎崖实为彩云峰腹部的穿心洞。卖仙人冻的小贩拊掌大笑:“够刺激吧?我原本试试你的胆量,你真的进去了又出来了!”我心想被戏弄了,幸而总算“虎口拔牙”没丢人。
品尝过闽西名小吃仙人冻,气喘吁吁登上危崖百丈的寿星峦,寿星亭成了统揽后山风景的中心点,可俯瞰深涧的奇松怪石。回身望去,有根参天石柱高达数十米,呈圆柱形,顶端为蘑菇状,活脱脱的雄性尘根袒露于五姊妹石跟前,不知道五姊妹是羞于正视,还是心生向往会有一番争斗?与“生命之根”相对应,石门湖翠岛的岩壁间,也裸呈着雌性的“生命之门”,游客至此皆闪烁其辞不敢指陈。每个人自有其趣味判断,面对山水形胜又何羞之有?
越过夹天如线的“天堑”,“飞云有路”么?我余兴勃勃,紧抓扶栏攀附陡直的崖壁。是最高峰了,山顶有一杆红旗招展。
登高远望,前面似有更好的去处。这是一组建筑群,其中有东山草堂,不大,内有林则徐和纪晓岚题写的珍贵牌匾,但草堂内却被商贩占据,游客只能沿墙根挤拥着,而仰止亭、灵芝庵等建筑布局不尽合理又显得陋劣,文化品位自然不高。
冠豸山被视作“客家神山”,业内人士评价是“武夷水秀,冠豸山奇”。依我看来,冠豸山现有的大部分建筑物,未能做到与雄奇秀媚的山水协调统一,二者的不和谐,降低了风景区应有的美学价值。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风景名胜的特色之一,人工建筑应尽可能处于配景地位,更不能让商贩与游客争夺空间。中国景区常见现象是十足的大卖场,须知游客是为了游赏,不是冲着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而来。
天人和谐是风景名胜区的旨归,冠豸山缺少的恰恰是大园林的概念。思量着,我心怀怅然,怏怏离去。
周铁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文艺学会文学顾问兼专家指导团成员、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在二十多个省(区)近百种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出版多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在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