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面子与权力再生产》读书分享
阿尔弗雷德·舒茨曾说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常常依靠被经验证明为可靠的“窍门”来处理这些关系。
今天,让我们带着兴趣了解社会学相关知识,仔细品味翟学伟先生的《人情、面子与权力再生产》。
作者简介
翟学伟,1960年11月生于南京,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职博士,2002年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内容简介
目录: 一、 研究视角与方法篇
二、关系模式研究篇
三、 脸面与人情研究篇
四、 社会运作理论篇
自中国学术界倡导本土化与规范化以来,学者们对规范化的诉求远大于本土化的努力,对中国社会的现象、经验及其问题的研究依然外在套用、借鉴及验证西方基础理论的水平上。
本书作者以中国人的关系建立及其运作方式为研究起点,对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的本土视角、方法、概念、模型等进行了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探求,也对以二元对立思维来比较、研究中国社会及构建中国社会理论的倾向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作者认为,只有从人情、面子与权力的运作过程出发,关注个人权威、道德品质、利益往来及血缘关系等因素的配合方式,才可能揭示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机制与规则,并建构起相关的理论模式。
精选文段与感悟
文段一: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又各有自身的功能。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中,人情是其核心,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或者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
人伦是这一基本样式的制度化,它为这一样式提供一套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而人缘是对这一样式的解释框架,它把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定在一种表示最终的而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本源框架中。
文段二:
在中国式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交往过程中的重情轻理的倾向;二是在礼尚往来中讲究的形式主义。在文段一中提到,人情是中国式人际交往的核心,它实际上是一种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行为。
自古以来受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造成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与交往中要考虑怎样来保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而这一保证又因人情中的血缘关系和儒家伦理的影响而倒向重情抑理。再说礼尚往来中讲究的形式主义,这一特点带来的结果是中国人在礼貌客套上的相互牵制,并导致情面上的形式主义化。例如过节给有头绪的人送人情,过年给亲戚朋友相互发网络祝福语。这使得交往双方并不顾及对方是否真心还是假意,而仅需要体现人际交往方式上的必须和礼仪。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交换方式。
文段三:
人际关系中的平衡性原则: 指一旦出现的特定情境,会给每一个体施加心理压力,使其意识到只有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行动,彼此的关系才能和谐稳定。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究人情,正是对人际关系中的平衡进行维持,通常表现为个体在某种标准压力之下而发生的要面子行为,同时也表现在关系结构上的给面子行为。
维持住各人的面子正是维持住了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讲了人情,而且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没有给面子
文段四:
中国人社会活动的五个结论:
1.关系网络的建立是差异性的。
2.社会活动具有固定和流动的双重特点。人们经常以固定的关系网络来寻求临时性的活动关系。
3.关系网中的每一序列之人尽可能通过平衡性原则同位于中心的个体进行交换
4.平衡性的功能在于保持关系网络的稳定性。
5.任何不平衡现象的发生都会造成关系网络被重新定义。
人在社会活动中,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推移的,以表明自己和他人的远近关系。举个例子来说,即使是同班同学,每个同学在班内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并且不同的人其朋友圈也是不同的。在日常遇到问题时,如果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便会通过自己身边关系较亲密的人,通过关系亲密的人接着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便是用固定的关系网络来寻求临时性的活动关系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对自己平时所处的社会人际关系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并且引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何通过“关系”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说人间自有公正的话,那也是因为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键时刻,也许是一面之缘的关系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素材来源:公管1702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