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江南故乡的记忆(上)|怀旧党

过年,江南故乡的记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虽然期间政治也曾试图改变这样的传统,无论是民国新潮,还是后来的严厉的移风易俗破四旧,但最终都铩羽而归——我对文革后期的乡村生活有记忆,那个年代,虽然破四旧移风易俗,但却没有动摇农民按旧俗行事的传统,你扯着高音喇叭喊你的现代政治口号,关起门来,我照样悄悄敬灶神祭祖宗。这就是中国式农民的智慧,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真正意义上夫子所言的“礼失求诸野”。
江南故乡,自古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围江河湖泊以利舟楫,开出举世无双物华天宝胜地。中原板荡,衣冠南渡,江南渐成旧邦新的中心。虽然全国春节过年的活动均以祭祀祖神,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但江南过年之习俗,多有旧俗遗风,与今北方诸习,还多有不同。
其实,过年不只是如今春节放假那几天。按旧俗,江南乡下的过年其实早在腊月就开始了。通常,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乡下也就真正开始进入过年的预热了--2021年1月23日,农历腊月11,我家就过年了。关于江南过年,春节之前的一些习俗,略罗列如下,也可与其他地方作一比较。原文写于2018年2月12日。此为上篇。
1,做酒

(图片来自无锡友人)

过年最早的预热,其实是做酒。
做酒是故乡旧俗,有多旧,我不知道,也无从考。
故乡做酒,药引取自本地产辣蓼草,所做米酒,俗称“杜酒”(吴方言音)——故乡友人考据说,这“杜酒”源自杜康,故俗称“杜酒”。真假不说,但故乡的酒过去可是名头不小。
东坡客居常州宜兴,写《踏莎行》:“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这白酒自然是故乡用大米做的“杜酒”,也叫米酒;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载:“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这红友,应该就是黄酒,如今常州的雕庄武进靠近宜兴的雅浦仍有生产。
陆游有诗云“莫笑农家腊酒浑”,这腊酒,就是江南农家,腊月做的米酒。
故乡旧时,无论贫富(农耕时代,只要不发生战乱,故乡似乎也没什么极贫之家),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点米酒,既因丰年,也为过年自我犒赏招待亲友——买酒那对于节俭之家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事,自产自喝省钱。过去自家做的酒,主要就是大年三十自家喝和新年头上请客用。
我有记忆起,我家就做酒。如今农村一些人家怕麻烦,加上一些人家不再种水稻,也就不再做酒了,但我家每年都做,而且做得很多。每年母亲做的米酒,都会醉倒许多到我家喝酒的朋友。不过,今年(2018)腊月,弟弟第一次接过了母亲的班,尝试着做酒,我还没尝过,不知味道如何。
2,祭灶
祭灶也叫斋灶头,就是敬灶神。过去多在腊月廿三或腊月廿四。也是过小年。
故乡的灶台,正面上方正中间,有一个大空格,过去是放灶神塑像的地方,文革时要么空着,要么放上油灯。
过去祭灶,灶台上放灶神的地方,两旁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鲁迅先生曾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相传旧时祭灶要用糖和黄羊。我对家里祭灶用没用糖素无印象,大概是没有的,我小时候人民公社,买糖凭票且极少。至于黄羊,源自《后汉书》,说宣帝时有个叫阴识的,因为孝顺,看见了灶神现形,于是杀了家里的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暴富福泽三代。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这个,我们自然就没有的,黄羊自古就分布在西北地区。
范成大有《祭灶词》,详细描写了当时民间的祭灶习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如诗中所云,过去祭灶要男的,因为灶神是男的,据说是小白脸,女的祭灶,怕不适。其实也都是附会。我家过年祭灶,祖父当家时是祖父,母亲当家后是父亲。不过,平素我们家人过生日,母亲都要礼敬灶神的。
灶神在仙班系列中是地位最卑微的神,但对于江南农家来说,它却是最受尊敬的神。母亲言及所信奉的神仙,总说“灶家菩萨最灵”,家人生日,母亲总不忘敬一敬,按母亲的说法,敬了灶神,全家一年不会饿肚子。过去祖母在世时,也总是念叨要对灶家嬷嬷多恭敬。这是饥饿的记忆。
灶神本是道家小仙,因为能保农家肚子,救民于饥馁,被称作了佛家的菩萨,而因为心善,最初的男身又被称为嬷嬷,算得上真的是人见人爱了。
3,掸檐尘
掸檐尘也是故乡旧俗,至今犹存。掸檐尘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扫除,不过是年终大扫除,一年才一次。
与现代城里人的生活不同,乡村生活的保洁其实挺麻烦的,平常都为生计奔波,还有鸡飞狗跳的,一年四季,也就到过年,才里里外外做个大扫除,角落里的杂草草屑,屋梁上的蜘蛛网,地上的草屑,到处都要打扫一遍。高处够不着,女人们用布或围巾包着头,就把扫把绑在竹竿上,举着扫,所谓“掸檐尘”,就是举着扫把掸扫屋檐下的灰尘,尤其是蛛网之类的。
掸檐尘的风俗,据说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说尧舜时代就有。除了说历史悠久之外,其实大可不必信。不过,按民间的说法:尘陈谐音,过年掸檐尘有“除陈布新”之意,一年了,要把旧年的穷运霉气晦气一并清扫出门,也是辞旧迎新。
过去农家掸檐尘都是女人的活,我记忆中祖母和母亲都干过。不过如今水泥房子,卫生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平常也注意保洁,檐尘明显少了。如今家里掸檐尘,弟弟也常帮忙。
4, 点年财
(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每年的腊月廿四晚上,都要“点年财”。
点年财,也叫点田财,放田火。就是跑到自家地里点火烧稻草,估计最初应是“点田柴”,谐音,讨口彩,就成了“点田财”了。我专门写过一文介绍这一习俗——腊月廿四夜点年财|原乡
天才黑的时候,周围田野里便出现了一点点的火光,然后会越来越多,到处会有人点起火来,还会有人举着火把在路上跑。西风吹过,火星四散飘扬,黑暗的夜幕下,到处都闪耀着红红的火光,还有小孩们的欢叫声,念念有词的喊声,以及此起彼伏的狗叫声。
“年财年财我家来,我家田里长稻棵,他家田里结稗草;年财年财我家来,我家收收三担半,他家收收一碗半;年财年财我家来,我家天天吃汤团,他家天天吃糠团”。
或者是“田公田母我家来……”
江南乡下,人多地少,邻家之地都紧挨着,你这样唱,他家小孩也一样唱,甚至还隔着田埂摇着火把,对唱,比谁家的小孩唱得高,有劲。词虽有诅咒之意,表演的孩子还在却全无真正的诅咒之心,只是好玩。
范成大诗《照田蚕行》,虽然说的是腊月二十五,但描写的应该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点年财”的场景,田蚕恐也是方言: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
近似云开森列星,远似风起飘流萤;
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
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
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另外,姜夔《除放自石湖归苕溪》中也有“桑间篝火却定蚕,风土相传我未谙”句。
范诗和姜诗中,讲田野点火,都是为除虫杀草、化草为肥、占岁祈年之用。我所经历的点年财,除草杀虫之用,已然不再,化草为肥,也是勉勉强强。占岁祈年之功,倒是真的有,不过,范诗中写的可丝毫没有像我们小时候所戏说的诅咒旁人之意。
5,做团子
江南农村,过年必得做团子,哪怕最穷的年代,过年时也少不得蒸些团子。
团子的材料是米粉、萝卜、青菜、豆沙、芝麻等,通常不是用现在那种水磨糯米粉,而是晚稻的米粉做。做好后放锅上蒸熟。
过去家里挑腊月廿六做的时候多,反正,如今闲暇多,过了腊月二十,什么日子都可以。过年蒸团子过去对于乡下人家来说家家都是盛事,做的团子有萝卜丝陷、青菜馅、芝麻馅、豆沙馅,甚至还有米粉猪油馅,以及没陷的谢宅小团子,还有年糕,还会做龙形,等等,不同馅的团子会有不同的标记,比如我们武进东南原阳湖地区,萝卜丝肉馅通常有尖顶,而豆沙馅通常是绿苎头做的,是绿色的,青菜馅则是圆的,而芝麻馅则是扁圆的,当然也有一些地方会在团子上点红来标记。团子做好后,整整过一个年都会吃团子,年糕和谢宅团子甚至一直会放到年后。做团子不仅是吃的盛事,团子象征着团圆之意,以女眷和老人小孩为主,所以非常热闹。在农耕社会,做团子是亲友邻里社交的盛事,过去会提前打招呼邀请,以免撞车。
每到年底,我总是会想起故乡这些过年盛事。
7,吃馄饨

按旧俗,故乡除夕中午有吃馄饨的习俗。书载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冬至吃馄饨。但故乡旧俗,是除夕中午。
宋以来故乡既遍种水稻也种麦子,所以面食也讲究。馄饨是面粉做的,类饺子,但与粗犷皮厚的北方饺子不同,南方的大馄饨个大皮薄馅多形好看,形似元宝,有说是吃了也有团圆发财之意。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则不同,是说吃了馄饨,才好过年,新年才可以有新衣服穿。大概取自馄饨皮裹着馅之意,馄饨皮象征人的衣服。
因为除夕仪式太过隆重,很多乡下人家,后来慢慢把除夕中午吃馄饨,改到了小年夜晚上吃馄饨。我们家现在就是小年夜晚上吃馄饨。
8,烧汤
过年烧汤,不是烧吃饭的菜汤,而是洗澡的热水。
故乡旧习是在铁锅里洗澡。这铁锅洗澡的旧俗,历史已不可考,但我所能找到的,是嘉靖之前即已存在。故乡冬天寒冷,虽说不缺水,但过去柴草缺,烧汤洗澡是非常隆重的事。我曾写过多篇文章回忆故乡铁锅洗澡的旧俗。
生产队时,农忙洗澡,是队里出柴草派汤,差不多一村人洗一口锅的水,今天的人不敢想象,但过去却习以为常,所以说浑水洗萝卜,越洗越白。平素有浴锅人家烧汤,村里关系好的,也会借汤蹭澡。但是过年烧汤,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村里其他人不会来蹭的,而只有自家人洗。
这个过年烧汤,大概在过年前几天即可开始,主要就是清洗身上的旧垢,同时换掉脏衣服,穿上干净衣服过年。所以提前几天开始,是因为一个村里不是每家每户都有浴锅的,没有浴锅人家要借锅烧汤,所以洗得最早。我们家的传统,一直是在大年三十,原来是晚上,最近这几年,因为我的原因,破了规矩,我通常是下午(天暖和)就下锅洗澡,洗完才吃年夜饭。
9,“炅旸”(吴语音,取其音,非字面意)
大年三十傍晚,江南乡下人家要“炅旸”,也即祭祖祭神。这是一年中三次重大祭祀活动(清明、中元节和除夕)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晚上进行的。人民公社破四旧最厉害的时候,这都没有能够破掉。
傍晚时分,大人们关上门,用猪头、鸡、鱼、豆腐百叶、豆馇饼(故乡用蚕豆豌豆沙做的一种特色小饼,也可入菜)等,安静地请过祖宗(这是最隆重的),谢完老宅,敬过灶家菩萨(灶神),过去养猪还得“请圈头”,实际上也敬神,祈求新年养猪肥大顺利。我小时候常常跟在爷爷身后,端着猪头去养猪的屋里,在猪圈边上敬神。不过,如今不养猪了,请圈头就再也不搞了。但祭祖、谢老宅,谢灶神还是要做的。
(0)

相关推荐

  • 《春节特辑》-年味儿

    文字醉美家乡 图片妆染生活 声音讴歌生命 印象水乡 年味儿 作者:段松龄   本期编辑:段晨霞   吃 一进腊月,故乡就有年味了. 年味用一个字比喻就是忙,两个字形容就是热闹. 说忙主要还是年货准备的 ...

  • 随笔||一碗乡愁的酒,醉了游子的心【征文】

    一碗乡愁的酒,醉了游子的心 杨素萍||湖北 "思念家乡的泪珠,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碗里.饭里,咽进肚里.让思乡者倾醉,醉在梦里,梦在乡里".当我想起这首诗的时候,2019年的春节快 ...

  • 过年,江南故乡的记忆|原乡

    2016年除夕,我家的年夜饭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虽然期间政治也曾试图改变这样的传统,无论是民国新潮,还是后来的严厉的移风易俗破四旧,但最终都铩羽而 ...

  • 北京:一日两餐的记忆|怀旧党

    (图片来自网络) 我对北京历史上有过的一日两餐有着深刻的记忆,虽然自己几乎没有赶上过北京一日两餐的历史. 这个一日两餐,可跟如今倡导减肥养生 "过午不食"毫无关系. 1985年深秋 ...

  • 人民大学:肉卷的青春记忆|怀旧党

    (图片只是近似,实物远无此精致) "教工食堂的肉卷!" 大学同学聚会或微信群聊到1980年代后期我们的大学生活,人民大学教工食堂的肉卷,总是一个跨不过去的话题. 过去我还一直以为, ...

  • 玉米糊,永远找不回的八十年代记忆|怀旧党

    (图注:漂着"粥衣"的玉米糊:编辑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0年代中期,我上大学的时候,粮食还实行定量配给制. 按照规定,我们男生一个月的定量是36斤,其中面票20斤,米票7斤 ...

  • 经典角色大集合|好图奉上:怀旧党们,你们看看图上都有谁?

    凡是看过我们的<童话往事>卷一卷二的同学们,应该都能感觉到我们对于动画人物大集合图的情有独钟.... 所以,今天看到我们群里的朋友发来这种图,就喜欢的不行.这张图真的很饱满.看似不是太清晰 ...

  • 江南人过去怎样过冬?|怀旧党

    (朱按:这几日京城气温陡降,天寒风大.而江南故乡,气温更是直落近20度,逼近零下十度,还下起了雪.适逢梨视频剪辑一段前不久就<故园归梦长>采访我的谈江南故乡的冷和冻疮视频,正好应景,很多朋 ...

  • 江南旧闻之做秧田|怀旧党

    (图片来自网络) 故乡是鱼米之乡,一年两季,稻麦轮茬.(注:人民公社时期推广过双季稻,种植过大麦元麦,产量质量都不佳,后还是以两季为要,故乡气候,适合稻麦两季) 收完麦子之后,便开始要准备种水稻. 种 ...

  • 油菜花,江南风景旧曾谙|怀旧党

    今年 (图片来自网络) (2012年)苏南早春气候偏凉,花期来得较常年晚. 但这个时候,故乡的油菜花花季已经过去了,花已成籽. 故乡的油菜花正黄的时候,大概正是我在大理游历的时节. 4月初,在大理,我 ...

  • 上学时你有过看小说被抓的经历么|怀旧党

    (永远的尹雪艳剧照)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很喜欢看小说. 印象中我看的第一本小说,应该是小学5年级时候看的手抄本,关于空四军和小舰队的故事.第一本正规小说是魏巍的<东方>,看过至少2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