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祖国核技术领先50年,却神秘失踪,丈夫:我都30年没见到她了
因为核辐射,高远住进了医院,并且因此受到严重的伤害。他在住院治疗期间,有一次乘车碰到了等待自己三年的女朋友,但是因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他们不能相认。在这一次见面时,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但是两人也被人群冲散,不久后高远离开了人世。
高远这个人物虽然在现实中没有明确的原型,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像他一样默默奉献在祖国科研事业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要隐姓埋名地参与科研,甚至不能与家人联系,不能告诉他们自己去了哪里,有时一分别就是几十年。
今天我们要谈到的这个人名叫王承书,她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当年参与原子弹研究的一位科研工作者。她神秘失踪的这30年里,甚至不曾与丈夫相见,而她的贡献却让祖国的核技术进步了50年。
王承书出生于1912年的上海,她自小家境殷实,因此受到良好的教育。193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在此学习物理,四年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36年,硕士毕业的王承书选择了留校任教。
在这段时间里,王承书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张裕文,张裕文和她志趣相投,是西南联大的一位物理教师。有着相似经历的两个人,很快走到了一起。1939年,王承书和张裕文结婚,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
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她一直在美国参与各项科学研究,但是心中始终惦记着自己的祖国。王承书说自己不能想着等别人把祖国的条件变好了再回来,她应该站出来做那个把条件变好,造福下一代的人。
1956年,王承书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这次回国,她先后寄出了300多份远渡重洋的快递,里面都是她在科研时用的资料和书刊。刚回来没多久,王承书就被委以重任,接手铀的同位素分离工作。自此,她开始了隐姓埋名的30年生活,张裕文谈到这段经历也不禁感慨:我已经30多年没见到她了。
其实张裕文当时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但是夫妻俩因为负责不同的工作,所以并没有见面的机会。他们分别的30年里,都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让祖国的核技术前进了50年。
1992年,80岁的王承书还在研究新的科研问题。而她的丈夫张裕文却先一步离开了人世,两年后,王承书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名字,会永远留在中国原子弹研究历史光辉的一页中,也铭记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