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一位祖师爷赏饭的天赋型书家——当代国展百家酷评20

崔寒柏很容易给人新生代书家的感觉,似乎比陈海良甚至傅绍尉还要晚出,其实这是误解。他早在1981年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中就获得一等奖(同期还有曹宝麟、华人德这些现在的书坛老将),只是后来远赴美国,才在书坛消失。

近年在公众视野里变得非常活跃,从身处美国,在孔子学院里录制了大量免费的书法教学视频和直播到重新回到大陆以大量书法活动为主要工作,如此的人生也造就了他十年前后书风的嬗变。

十年前他好写小行书,满满纯正的帖学意味,而现在越写越大、越写越厚、越写越慢。十年前追求细节变化和笔意的丰富性,而现在应酬之作和“厚德载福”这样卖钱的东西写多了,字也变得厚重,不过,并不俗,难得!

书法,就是人生的倒影!

作为一位浸淫数十年的老将和书法的挚爱者,他的功夫是扎实的,也并不难以分解其取法方式。

很显然他少年时有很过硬的欧阳询楷书功夫,使得构字紧结、直笔险峻成为他潜意识里的东西。如果说年轻时他在极力克制这种潜意识,极力表现自己的运锋能力和对书法理解的丰富性,当他再次回到公众视野时,年少的那种固执已经变成了随遇而安、随心所欲,潜意识里的欧体功夫作自然流露,倒是很容易讨公众的好,不算取巧,只是在书法上不回避妥协,彷如人生,如此而已。

他的书法最重要的特征是注重书写感,这使得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楷书,规整的结字基础上他从来不甘于老老实实完成标准化的、稳定的楷书动作,这使得他就算是再妥协、再从众,也终不会堕落到远离书法甚至侮辱书法的美术字的路上。

他的行书取法很驳杂,显然在修炼过程中绝不遵循“如灯取影”、“临帖不像就是耍流氓”的传统临池标准。欧阳询、黄庭坚、米芾、苏轼、杨风子甚至吴昌硕的行书因子走马灯一样在他的行书里一圈圈走过。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内收意识、黄的长捺的节奏、米的节奏变幻、苏的敢于压笔之后出锋的凌厉、杨风子的空间变形纷纷成为他的标准动作。不得不说,像他这样仅靠读帖和思考就能取味然后完成自己的烹调的书家的确是家学其来有自、自己的书学天姿足可骄人。

在整个书坛,很少有人能像他的字一样具有明显的识别性。大致上来说,他以苏轼的笔法写欧阳询的字法,然后把单字的字高分为四分,中间两分上下强拉为三分,再偶尔辅佐以王羲之藏锋一路的小草笔法(如《快雪时晴》、《十七帖上海图书馆藏本》),基本上可以概括他的书写规则。

比较难得的是,他一直注重行笔的“风骨”,较少浮躁和炫技,更没有以创新为名行乱来之实的毛病,仅此一点,足以让他区别于书协大多数人的恶习,也能获得公众不错的风评。

有些人因为他行笔较厚,误以为他学颜真卿、何绍基,确实大谬。唐以后学书者出现了大的分野,或内收如欧,直笔取险峻,或外圆如颜,曲笔取阔达。一旦少年时入欧或者颜,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的书法审美,终生难以改变。所以习颜者多不惯欧法,习欧者总以颜法为粗率。崔寒柏的抉择是没什么疑问的。

他的内“骨”看似颜法,其实来自于苏和王,如能在金文方面或者北齐摩崖方面做修习,应更可得古朴中的秀雅,以成“雄秀”之貌而更上层楼。

总之,崔寒柏书法特征够明显、变化亦不匮乏,他的书法潜力尚很富余。字形多变墨法亦臻于巧思,虽应酬以大行楷为主,其实依然还是小行草最好,不同于十年前的是虽然帖学素养明确,但好在能够“沉厚”,相比《书谱》和《集王圣教序》的书坛流行风格更加大气而不失精巧,字形多变墨法运用亦逐渐进入状态、更加熟稔。不过,他现有楷行成果已经很难再进一步,毕竟以唐法为基后续潜力有限,但他大草已经透露出“学者字”的端倪,一旦成熟就绝非陈海良、徐右冰可比,后续可望,毕竟以58岁的年龄,并没有到老年变法的正常年龄。

以他才学素养和多颠覆的人生阅历,和对书法的坚守,他的老年变化未来可期。所以多说一句边上的话:崔寒柏的作品可适当收藏,三十年为期,保值与升值潜力都很稳定。

本文原创,请引用转发者注明“大成国学堂书法杂谈原创”。感谢!

以书法传承为己任的大成国学堂
圈主:大成国学堂
1400成员
进入圈子
(0)

相关推荐